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

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
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
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作品评述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这石刻肖像只是肤寸之像,它胜过了神妙的天人。它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暗中扶助世间的贤者。尽管身体微小,却需要保护;眼睛明亮,照耀着众多先贤。这石刻像并不仅仅是为了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位于荥阳的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苏辙通过描写石刻像的特点和寓意,表达了对这两位帝王的崇敬和敬意。

首先,苏辙反驳了有人认为石刻只是肤浅形象的观点,强调石刻像胜过了凡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对李渊和李世民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卓越的品质的赞美。

其次,苏辙指出石刻像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扶助世间的贤者。这展示了李渊和李世民的仁德之举,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并提携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接着,苏辙描述了石刻像的微小身体需要被保护,明亮的眼睛照耀着众多先贤。这象征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谦逊和睿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受到前人的启发和指引。

最后,苏辙强调这石刻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这表明苏辙认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成功,是历经坎坷和考验后得到的结果。

赏析: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崇敬和敬意。通过描绘石刻像的形象和寓意,苏辙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君主和仁德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有出色的统治能力,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崇贤能,具备谦逊和睿智的品质。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刻像的描绘,以及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崇之情。它也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历经考验的重要性,将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与个人的成功区分开来,彰显了他们作为伟大君主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这石刻肖像只是肤寸之像,它胜过了神妙的天人。它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暗中扶助世间的贤者。尽管身体微小,却需要保护;眼睛明亮,照耀着众多先贤。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位于荥阳的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苏辙通过描写石刻像的特点和寓意,表达了对这两位帝王的崇敬和敬意。

首先,苏辙反驳了有人认为石刻只是肤浅形象的观点,强调石刻像胜过了凡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对李渊和李世民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卓越的品质的赞美。

其次,苏辙指出石刻像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扶助世间的贤者。这展示了李渊和李世民的仁德之举,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并提携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接着,苏辙描述了石刻像的微小身体需要被保护,明亮的眼睛照耀着众多先贤。这象征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谦逊和睿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受到前人的启发和指引。

最后,苏辙强调这石刻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这表明苏辙认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成功,是历经坎坷和考验后得到的结果。

赏析: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崇敬和敬意。通过描绘石刻像的形象和寓意,苏辙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君主和仁德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有出色的统治能力,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崇贤能,具备谦逊和睿智的品质。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刻像的描绘,以及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崇之情。它也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历经考验的重要性,将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与个人的成功区分开来,彰显了他们作为伟大君主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赞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风雨潇潇旧满城。今年九日十分晴。且同北海邀佳客,共向东篱看落英。罗绮队,管弦声。银山高处好同登。催租岂解妨诗兴,自是潘郎句未成。

潼关地接古弘农,万里高飞雁与鸿。桂树一枝当白日,芸香三代继清风。仙舟尚惜乖双美,彩服何由得尽同。谁惮士龙多笑疾,美髭终类晋司空。

无梅有竹竹无朋,无竹有梅梅独醒。雪里霜中两清绝,梅花白白竹青青。

奈苑谈经者,兰台著作称。吾儒不兼习,尔学若多能。每爱前峰好,闲穿弊屐登。定将修史笔,添传入高僧。

岁暮远交朋,携筇背洛城。往来兴废地,今古别离情。叠翠嵩峰色,泻寒伊水声。他年再相会,却讶白髭生。

隐居绝他营,晓步缘涧壑。水深鱼影閒,林密鸟声乐。晴空极清明,孤云何住著。原穷得危磴,路转见横彴。啸响空谷传,吟情古灵觉。所遇皆隐沦,论心遗厚薄。大山无小草,忘世胜大药。余生岂须计,此兴谅非错。其适在閒旷,何用嫌落魄。书此以告君,狂言君勿噱。

当年谁不羡,分作窦家妻。锦字行行苦,罗帏日日啼。岂知登陇远,只恨下机迷。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倚杖残秋里,吟中四顾频。西风天际雁,落日渡头人。草色衰平野,山阴敛暮尘。却寻苔径去,明月照村邻。

矰儿偏吠客,花下卧晴莎。莫出东原猎,春来兔乳多。

狂贾何人斯,曾莫犬豕若。包藏窃国机,直尔弃天爵。逆罪浮草莽,盗术逾跖蹻。殛死於荒陬,厉肉不中臛。窜贼亦云晚,帝脉以微弱。仓扁皆拱手,神圣难救药。兴亡谁召之,礼乐至销铄。兵戈满天地,腾沸犹鼎镬。亿万苍生命,枕藉委沟壑。寰中荡无间,吾徒曷栖托。赖有尘外地,犹堪

偶来云卧紫霄宫,露洗瑶台月浸空。夜半星官朝北斗,步虚声在万花中。

浅染霓裳,轻匀汉额,巫山行雨方还。最好是、肌香蜡莹,萼嫩红干。曾见金钟在列,钧天罢、筍虡都闲。妖饶似,晓镜乍开,绿沁眉山。休夸瘦枝疏影,湘裙窄、一钩龙麝随鞍。便更做、山人倦赏,畏冷无欢。争奈冰瓯彩笔,题诗处、珠琲斓斑。清宵永,相对莫放杯寒。

公子风流嫌锦绣,新裁白纻作春衣。金鞭留当谁家酒,拂柳穿花信马归。

高馆罢零雨,前荣扬微风。霏霏碧萝花,吹落酒斝中。移席俯流水,挥弦度秋鸿。遥思独乐意,邈哉谁与同。

鲁语第一篇,子曰即次有。有子与曾子,专美孔圣后。乃知古学者,尊师复重友。君之师友何,殆不止韩柳。

夫子词源涌大江,相逢早觉片心降。日哦李白诗千首,夜获虞卿璧一双。屡发彩笺移曲几,不知红烛短幽窗。吟高莫信须穷滞,亦有从来拥节幢。

清秋万里兴,力疾上层台。岁熟雉兔饱,风高榆柳摧。晚篁元自绿,幽菊为谁开。寂寞无人问,乡书久不来。

谁念东南膏血乾,文移督迫积如山。平时素号镬汤底,不雨岂逃沟壑间。民病向来犹在耳,天威此去不违颜。从容宣室如前席,乞与枯荄生意还。

梵教一来东,群心日归向。土石至无情,也作披缁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