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

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
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
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作品评述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这石刻肖像只是肤寸之像,它胜过了神妙的天人。它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暗中扶助世间的贤者。尽管身体微小,却需要保护;眼睛明亮,照耀着众多先贤。这石刻像并不仅仅是为了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位于荥阳的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苏辙通过描写石刻像的特点和寓意,表达了对这两位帝王的崇敬和敬意。

首先,苏辙反驳了有人认为石刻只是肤浅形象的观点,强调石刻像胜过了凡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对李渊和李世民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卓越的品质的赞美。

其次,苏辙指出石刻像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扶助世间的贤者。这展示了李渊和李世民的仁德之举,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并提携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接着,苏辙描述了石刻像的微小身体需要被保护,明亮的眼睛照耀着众多先贤。这象征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谦逊和睿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受到前人的启发和指引。

最后,苏辙强调这石刻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这表明苏辙认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成功,是历经坎坷和考验后得到的结果。

赏析: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崇敬和敬意。通过描绘石刻像的形象和寓意,苏辙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君主和仁德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有出色的统治能力,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崇贤能,具备谦逊和睿智的品质。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刻像的描绘,以及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崇之情。它也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历经考验的重要性,将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与个人的成功区分开来,彰显了他们作为伟大君主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这石刻肖像只是肤寸之像,它胜过了神妙的天人。它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暗中扶助世间的贤者。尽管身体微小,却需要保护;眼睛明亮,照耀着众多先贤。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位于荥阳的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苏辙通过描写石刻像的特点和寓意,表达了对这两位帝王的崇敬和敬意。

首先,苏辙反驳了有人认为石刻只是肤浅形象的观点,强调石刻像胜过了凡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对李渊和李世民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卓越的品质的赞美。

其次,苏辙指出石刻像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扶助世间的贤者。这展示了李渊和李世民的仁德之举,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并提携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接着,苏辙描述了石刻像的微小身体需要被保护,明亮的眼睛照耀着众多先贤。这象征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谦逊和睿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受到前人的启发和指引。

最后,苏辙强调这石刻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这表明苏辙认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成功,是历经坎坷和考验后得到的结果。

赏析: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崇敬和敬意。通过描绘石刻像的形象和寓意,苏辙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君主和仁德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有出色的统治能力,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崇贤能,具备谦逊和睿智的品质。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刻像的描绘,以及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崇之情。它也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历经考验的重要性,将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与个人的成功区分开来,彰显了他们作为伟大君主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赞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何人更得通天带,谋合君心只晋公。

去年春旱种不移,后来虽雨那及时。至今田野有菜色,麦熟未救民啼饥。今年雨泽知时好,出水身针随处早。晴无十日雨辄随,雨及一犁日还杲。天心一念本好生,去年今年何爱憎。古来藏室五千字,每叹凶年由大兵。只今崆峒才小熟,沟壑未甦犹五六。兵端倚伏讵可量,且原藩篱谨西蜀。

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

高风荡河汉,白露被寒菊。下有络纬虫,凄酸生意促。华年不相待,去我何流速。老步失腾骧,短辕甘局蹙。伊人濮阳秀,方厌折腰辱。仕道塞榛芜,低徊避蚖蝮。邯郸古都会,陈迹武灵筑。兴发即登临,西南几穷目。新诗琢璠琰,叠寄两三幅。一听郢中歌,阳春回草木。行将及瓜代,暂喜

泮水秋生藻荇凉,莫窗灯火乱萤光。图书粗足惟须读,菽粟才供且自强。羽龠暗催新节物,弦歌不废近诗章。腐儒最喜南迁后,仍见西雍白鹭行。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普庵见一个虾蟆,度日常吞鳖鼻蛇。独立卓然真可畏,身和云月粲星花。太公一见便收钓,谢三得意号玄沙。几多独兽无藏隐,不断声孤问水涯。

床前两小女,各在天一涯。所愧为人父,风物长年悲。

金镞因形制,临畦发永叹。时危思撷佩,楚客莫纫兰。

漫须论住后,只拟到来初。树冻花从里,烟寒柳任疏。饭因饥乌施,偈为老农书。尽慕居穷谷,深村可不如。

黄屋辞丹阙,贞臣赴敌营。解言终不反,先面竟如生。谁并当时节,独流千祀名。承家有贤嗣,谅不愧西平。

昔时南面并称孤,今日还为绛灌徒。忍死祗能添屈辱,偷生不足爱须臾。一朝从殉倾群客,千古生风激懦夫。直使强颜臣汉帝,韩彭未必免同诛。

石砌蛩吟响,草堂人语稀。道孤思绝唱,年长渐知非。名利终成患,烟霞亦可依。高丘松盖古,闲地药苗肥。猿鸟啼嘉景,牛羊傍晚晖。幽栖还自得,清啸坐忘机。爱彼人深处,白云相伴归。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人间鬓发随秋换。天上月明秋又半。月边仍有女乘鸾,万古与谁期汗漫。天翁苦被闲人管。月好却嫌秋夜短。如何能得夜年长,月也长如今夜

遽看蓂叶尽,坐阙芳年赏。赖此林下期,清风涤烦想。始萌动新煦,佳禽发幽响。岚岭对高斋,春流灌蔬壤。樽酒遗形迹,道言屡开奖。幸蒙终夕欢,聊用税归鞅。

落在空中似雨飞,成花因被紧风吹。销金帐掩红娇处,暖护歌声醉不知。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登临直萧辰,周览壮前躅。堑平陈叶满,墉高秋蔓绿。废井抽寒菜,毁台生鲁谷。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

徙倚阑干送落晖,年华冉冉恨依依。护雏燕子常更出,著雨杨花又嬾飞。已为读书悲眼力,还因揽带叹腰围。亲朋半作荒郊冢,欲话初心泪满衣。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