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明月可中庭,坐见年芳忆帝京。

出自宋代李龏的《梅花集句(其二十六)》

出自宋李龏的《梅花集句(其二十六)》

拼音和注音

yī fāng míng yuè kě zhōng tíng , zuò jiàn nián fāng yì dì jī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中庭:1.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2.厅堂正中;厅堂之中。3.庭院;庭院之中。4.指现代高级旅馆中庭院式的大厅。5.中草药“百合”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百合》。

帝京:帝都;京都。

一方: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清顾炎武《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齐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宋欧阳修《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陈沂《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宋曾巩《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高诱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高诱注:“方,道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唐李贺《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元曾瑞《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焦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臧克家《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唐王建《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宋张载《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12.宋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15.一万的隐语。详“一干一方”。

方明: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木制﹐方四尺﹐设六色六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会盟或天子祭祀时所置。传说中人名。

李龏

一字仲甫。不乐仕进,居于吴兴三汇之交,年登耄期。效元白歌诗,有《剪绡集》等


原诗

一方明月可中庭,坐见年芳忆帝京。

宿客尽眠眠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诗词推荐

天阔衔江雨,冥冥上客衣。潭清鱼可数,沙晚雁争飞。川谷留云气,鹈鹕傍钓矶。飘零江海客,欹侧一帆归。

飞伏终难见,空抟似老乌。一身随变化,故国任丘墟。簇簇花如血。声声怨不枯。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遇王风,风传我。风发**,风害家缘破。拈弄风飚风险团水火。风子**,风韵闲吟和。顺风行,迎风坐。饮罢真风,更枕清风卧。施布仁风功行大。自许扶风,风里成因果。

人皆以贫忧,君子独能乐。中心贱荣利,外物甘寂寞。富贵如春花,时去易凋落。不如一箪瓢,可以长处约。

名遂功成累复轻,鲈鱼因起旧乡情。履声初下金华省,帆影看离石首城。化剑津头寻故老,同亭会上问仙卿。冥鸿高举真难事,相送何须泪满缨。

昨夜风前柔橹声,无情南浦绿波生。飞花自带归潮急,残月犹悬宿舸明。泖色晓分娄苑尽,人烟暗杂语溪争。春云倏忽随春梦,难卜灯花问远行。

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

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独鹤警秋露,双萤明屋梁。卧闻机妇织,感叹夜初长。

秋风送纨扇,终日御瑶琴。只可自为乐,不求人赏音。无心问轩冕,此地即山林。堪笑红尘客,飘零雪满簪。

顷岁官尝傍紫虚,嵩云缑月笑谈余。惟知猿鹤乞骸疏,不录熊罴谏猎书。游寺但知能自与,焚舟不复问何如。岩廊德量谁能比,大令山阴难并居。

此地真奇绝,何须屋万间。穿林邻虎穴,隔水是尘寰。保甲元无籍,讹邪自不关。安闲有深味,未敢负云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石上原无藕,林间自有莲。开花高似雪,垂实软如绵。不入江妃笑,只令山鬼怜。芙蓉生木末,可证楚人篇。

濑浅维舟远,山纡引路徐。相寻恐不见,相见喜何如。积雪村村断,斜阳树树疏。门人供宿酒,中馈炙枯鱼。岁事将归客,衰迟渐及予。松声动高阁,风叶乱残书。

雨余风露凄然。月流天。还是年时今夜、照关山。收别泪。持杯起。问婵娟。问我扁舟流荡、几时还。

近署新层构,仙跗锡宝题。凝章下天汉,布画俨星奎。榜势虬檐负,缯华凤押栖。崇儒推宴豆,观象耸朝闺。九张需云洽,三休贺雀迷。从兹河洛奥,併在紫垣西。

徂来雪压苍松颠,沦膏根柢蟠蜿蜒。樵斤剪析石火热,曲突百步凝梢烟。蒲萄秋颗累累悬,海胶九炼堪续弦。力捣万杵臼欲穿,剂成圭璧随方圆。点漆比色石比坚,坐令李韦羞居前。陈台潘谷老且贤,授唯识者不计钱。是翁解化如蜕蝉,後可继此无闻焉。付君一圭款识全,保护谨密何千年。

无限春情不肯休。江梅未动使人愁。东昏觑得玉奴羞。对酒情怀疑是梦,忆花天气黯如秋。唤春云梦泽南州。

忽起尘外心,迹谢人中境。云去竹堂空,鹭下秋池静。野宿清溪深,月在诸峰顶。日暮立长江,遥看片帆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