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天觉得山字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作品评述

《送张天觉得山字》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在太行山上看到山景后的感受和思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诗意:
这首诗词以苏轼游历太行山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在山上的所见所感。苏轼通过描写山川景色和自然元素,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对友人张天觉的祝福。

赏析:
这首诗词结构简洁,用词质朴自然,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文学才华。

首节写苏轼登上太行山,俯瞰北方的清凉山景色。晴空中飘浮着五彩斑斓的云彩,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隐约可见。这种景色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高远之境的向往。

接下来,苏轼以自然元素来描绘自己的心境。他将自己的目光比作阳光,透过岩石洞穴的缝隙,神秘的草木从茅草丛中生长出来。这种意象表达了苏轼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的涌动,也展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在下一节,苏轼提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与他相互指点着什么。这个人物似乎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气质,稍稍超越了凡人的界限。虬髯和冰颜这两个描述词揭示了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可能是诗人对某位文人或自己的一种自嘲。

接着,苏轼祝福这位神秘的人物能够像这片茂盛的草一样,为民众所敬仰。这里展示了苏轼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怀。他希望这位人物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人民谋福利。

最后两节,苏轼自谦自己已经年老且身体欠佳,眼花和腰脚不方便。然而,他仍然怀着对事业的热忱,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勤奋地追求理想,而不是沉迷于一味追求物质财富。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他人的祝福和鼓励。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担忧。这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十年憔悴武陵溪,鹤病深林玉在泥。今日太行平似砥,九霄初倚入云梯。

高而无上不可极,渊而无下不可测。欲知步步透双关,看取清风生两腋。

春到衡门苦恨迟,遍寻竹外赏南枝。夜来已报春消息,试问主人知不知。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秋风仿佛吴江冷,鸥路参差夕阳影。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

春且驻。休惜残红无主。柳色青青还未絮。牡丹犹待雨。金鸭沈烟一缕。人在纱窗觅句。仿佛家山三月暮。隔帘闻燕语。

经冬不雪苦嗷嗷,快手真成一战鏖。坐对瓦沟成委积,直疑鬓脚共萧骚。解除热恼春无瘴,宁恤刍薪价益高。不见扬州旧诗伯,尚欣湖海独争豪。

惜余春、蛱蝶引春来,杜鹃趣春归。算何如桃李,浑无言说,开落忘机。多谢黄鹂旧友,相逐落花飞。芳草连天远,愁杀斜晖。谁向西湖南畔,问亭台在否,花木应非。看孤山山下,惟说隐君庐。想钱塘、春游依旧,到梨花、寒食隘舟车。寻常事,不须惆怅,暮雨沾衣。邵康节云:“风雨寻

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翠凝仙艳非凡有,窈窕年华方十九。鬓如云,腰似柳,妙对绮弦歌醁酒醉瑶台,携玉手,共燕此宵相偶。魂断晚窗分首,泪沾金缕袖。

月色本无别,殊观空世情。今宵云四卷,冰蟾照寰瀛。无端坐文闱,兀若翳双睛。窥牖偶一见,始验阴阳并。孤光何自来,遡日以为明。三五魄既绝,轮郭自充盈。循环到今夕,逢金气转清。乃知造物意,微妙不可名。伊余禀赋初,二曜同流行。呼吸即寒暑,乾坤屹峥嵘。隋珠弹高鸟,惜哉

忽忽南迁不记年,二妃祠外橘洲前。眼昏笔战谁能画,无奈霜纨似月圆。

天上飞星似飞箭,荒鸡喔喔鸣村店。梦里心惊是恶声,挑灯直视床头剑。开门星散喜重明,跃马披衣共北征。丈夫暗昧那能处,会向青天白日行。

匆匆簿领不堪论,出宿聊宽久客魂。稻垄牛行泥活活,野塘桥坏雨昏昏。槿篱护药才通径,竹笕分泉自遍村。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

晓镜星星华发新,江山流落未归人。五纹暗度人间线,九寸潜通地下春。歌笑欣欣环老稚,杯盘草草称清贫。与君同是柯山客,窗外梅花解笑人。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栊。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帝宫。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

石门媚烟景,句曲盘江甸。南向佳气浓,数峰遥隐见。渐临华阳口,云路入葱蒨.七曜悬洞宫,五云抱仙殿。银函竟谁发,金液徒堪荐。千载空桃花,秦人深不见。东溪喜相遇,贞白如会面。青鸟来去闲,红霞朝夕变。一从换仙骨,万里乘飞电。萝月延步虚,松花醉闲宴。幽人即长往,茂宰

惯猎金河路,曾逢雪不迷。射雕青冢北,走马黑山西。戍远旌幡少,年深帐幕低。酬恩须尽敌,休说梦中闺。

百丈狸奴面,沩山鬼睛眼。见人空解笑,弄物不知名。

画堂帘卷兽香浓。花上雪玲珑。平地十洲三岛,蟠桃已试春红。清朝旧德,仙姿难老,主眷方隆。烂醉笙歌丛里,年年先占春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