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王鏊的《次木斋阁老见寄之韵(其二)》
拼音和注音
cái shuō yíng chūn yòu sòng chūn , fēn fēn hóng zǐ jǐ fān xī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迎春: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来。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迎候春天。迎新年。花名。即迎春花。花名。辛夷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辛夷》。
纷纷:(形)繁多而杂乱:议论~。②(副)接连不断地:大家~报名。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原诗
才说迎春又送春,纷纷红紫几番新。
谁云海内无知己,且喜尊中有圣人。
瘦似维摩还示病,乐如原宪不妨贫。
山人自合山中老,出处无烦问大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