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家诗

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
直应吟骨无生死,只我前身是阿谁。

作品评述

读诸家诗

诸家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
直应吟骨无生死,只我前身是阿谁。

中文译文:

读诸家的诗

众多文章能者甚少,难中最难的无过于诗。
直觉告诉我,吟唱才是不朽的,没有生死之分,只是我前世是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诗的独特观点和对诗歌创作的深入思考。

首先,诗人认为辞赋和文章能写得很好的人并不多,但是在文学创作中最难的要算诗了。这一点在“众多文章能者甚少,难中最难的无过于诗。”这两句中得以体现。

其次,诗人认为诗歌能够让人超越生死,永恒不朽。他用“吟唱才是不朽的,没有生死之分”来强调这一点。这种观点在古代诗人中是很常见的,他们认为通过诗歌创作可以超越人世间的种种存在和局限。

最后,诗人在最后一句“只是我前世是谁?”中表达了对自身身份和前世的疑问。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怀疑和探索,试图探寻自己创作的深层意义和来源。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和思考,以及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思考。同时,诗人通过对生死和诗歌创作的探讨,试图触及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

作者介绍

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有诗名,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復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衆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有诗名,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復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衆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诗词推荐

汾阳熏叶重彤庐,凉霍同封不世模。贫士岂知燕玉暖,幽眠莫共腻香疏。从容耻与石为弟,寤寐欣逢仙降书。若是双流参六贵,锦围绣被又焉如。

荒山古刹殿柱头,莱公题诗说羁游。当时海棠不择地,有似野水横孤舟。澶渊功成返黄屋,东储夜宴烧椽烛。老向雷州着绿衫,蜀芳剪弃吴舡覆。一骥向来超万群,谁与九原呼相君。天寒酒浅不供醉,卧看北风吹阵云。

晏婴不满六尺长,高节万仞陵首阳。青衫白发不自叹,富贵在天那得忙。十年闭户乐幽独,百金购书收散亡。朅来东观弄丹墨,聊借旧史诛奸强。孔融不肯下曹操,汲黯本自轻张汤。虽无尺箠与寸刃,口吻排击含风霜。自言静中阅世俗,有似不饮观酒狂。衣巾狼藉又屡舞,旁人大笑供千场。

寿岳名标自古今,万年松矮翠成阴。东篱采菊悠然见,珍重渊明眼有筋。

野竹吾乡路,逢人似故知。社寒催燕早,夜雨勒花迟。草入思连梦,山邀到歙诗。客中春一半,煞是负春彝。

春风随律入花房,三月淮南春书长。闻道传呼催近侍,双垂罗袖引花王。

村店月西出,山林鹎鵊声。旅灯彻夜席,束囊事晨征。寂寂人尚眠,悠悠天未明。岂无偃息心,所务前有程。

促膝寒窗淡话时,告休说是与论非。须知世路风波恶,百匝各重设祸机。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洛阳旧有神明宰,辇毂由来天地中。馀邑政成何足贵,因君取则四方同。

俎实具列,明德惟声。肃容祗与,神其降灵。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欢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龚黄政事聊牵强,元白邻封且唱酬。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缥缈鸿鹄上,众目焉能玩。子从淮海来,一喙当百难。师儒有韩孟,拭目互惊惋。老生时在傍,缩手愧颜汗。黄公金华伯,莞尔回一眄。彼方试子难,疾前不应懦。要当攻石坚,切作抟沙散。桓璧虽具美,礲错加璀璨。我老不足畏,後生何可慢。

人日春犹浅,鸡晨夜向阑。残缸灯晕小,单枕雨声寒。难补皇天漏,空思后土乾。山家尊酒薄,怀抱若为宽。

负郭有田在,年年长废耕。欲磨秋镜净,恐见白头生。未作一旬别,已过千里程。不知书与剑,十载两无成。

东君不解惜芳菲,料峭寒中一梦非。剪尽牡丹梅子绽,何须风雨送春归?

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山公来取醉,时唱接z5歌。

政胡尘满野,问谁与、作坚城。有老子行年,平头六十,无限声名。向来试陈大略,便群儿、啁哳耳边鸣。争识规模先定,破羌终属营平。吾心惟有忠诚。羞媚妩,做逢迎。谓干戈锋镝,动关民命,此不宜轻。听渠自分勇怯,奈何他、天理若持衡。只把从前不杀,也应换得长生。

久戍兵残将亦骄,幸时轇轕与民仇。边关撤警久阶厉,甲胄弃残尤误谋。淮浦方期三就绪,王官忍赋四宜休。江城永夜欹寒枕,数尽残更有几筹。

青灯人语寂,池塘响蛙哈。孤坐如老禅,门开风自阖。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