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易洞

自昔遥闻太守高,明爻象彖日忘劳。
洞中陈迹今如扫,斯道何曾损一毛。

作品评述

诗词:《治易洞》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自昔遥闻太守高,
明爻象彖日忘劳。
洞中陈迹今如扫,
斯道何曾损一毛。

中文译文:
从古时起,远闻太守高明,
明亮的卦象日日勤劳。
洞中的迹象如今已被扫除,
这种道理又何曾有丝毫损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的,描绘了一个名为《治易洞》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洞中的历史迹象和道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太守高明的敬佩和对道理的理解。

首先,诗人提到了太守高明,称赞他的智慧和能力。"自昔遥闻太守高"表明这位太守的名声已经传扬开来,他的才能让人遥远地称赞。

接下来,诗人使用了易经中的术语,比如"明爻"和"象彖",来形容太守高明的行为。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经典,被用来推测吉凶和指导行为。"明爻"指的是爻辞明亮,表明太守的决策明晰清楚;"象彖"指的是卦象的解释,暗示太守对情势有着深刻的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比喻,赞美太守高明在治理中的聪明才智和敏锐洞察力。

然后,诗人描述了洞中的陈迹已经被扫除。这里的"洞"可以理解为太守的智慧和治理之道,"陈迹"则指已经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诗人表达了对太守高明的敬佩,认为他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不固守旧观念,将过时的东西扫除一空。

最后两句"斯道何曾损一毛"点明了洞中的道理并没有损失分毫。诗人认为太守高明的智慧和治理之道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任何损失。这也暗示了真理的本质是不变的,即使经历了时间的变迁,仍然保持着其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太守高明的敬佩和对道理的理解。通过对洞中的陈迹和道理的描绘,诗人强调了太守高明的智慧和道德修养,并传达了真理永恒不变的主题。这首诗展示了苏轼深邃的思考和对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呈现了他对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寒日荒荒野外昏,乱山深处访祗园。一条涧水穿龙洞,十里松阴蔽寺门。衲子茹蔬惟鹤瘦,吾侪饮酒作鲸吞。夜阑笑语喧空阔,惊起棲鸦过别村。

青门走马趁心期,惆怅归来已校迟。应过唐昌玉蕊后,犹当崇敬牡丹时。暂游还忆崔先辈,欲醉先邀李拾遗。尚残半月芸香俸,不作归粮作酒赀。

赠半山翁甚美,责临淄公不轻。大苏肯念旧恶,小宋犹有宿酲。

下濑千艘旧擅名,汉家虓将况飞英。呼韩款渭人胥后,小耿平齐事竟成。击楫定无违庙算,覆盂端有奠神京。圣君动静天人合,持满何妨亦定倾。

五夜霜为染,轻明映碧流。山林惊有色,天地欲无秋。野渡风初起,夕阳雨未收。昔闻共墨客,霜屋落飕飗。

何处是幽栖?城南路少西。杨花穿户入,燕子避帘低。棋局聊相对,茶炉亦自携。溪头云易合,晚雨又成泥。

秦代将军欲建功,截龙搜兔助英雄。用多谁念毛皆拔,抛却更嫌心不中。史氏只应归道直,江淹何独偶灵通。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掷翻从万里戎。君子三归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淝水阵,锋铦还学历山耕。毛干时有何人润,尽把烧焚恨始平。

春云阴阴雪欲落,东风和冷惊罗幕。渐看远水绿生漪,未放小桃红入萼。佳人瘦尽雪肤肌,眉敛春愁知为谁。深院无人剪刀响,应将白纻作春衣。垂柳阴阴日初永,蔗浆酪粉金盘冷。帘额低垂紫燕忙,蜜脾已满黄蜂静。高楼睡起翠眉嚬,枕破斜红未肯匀。玉腕半揎云碧袖,楼前知有断肠人。

学问思辨者,於中莹且精。欲实据而有,要在笃於行。

百岁光阴,浑如一梦,不觉过春秋。憨痴愚昧,日夜为家忧。衣食前生注定,更何须、物外贪求。当思忖,深坑火院,终日个如囚。诸公听我劝,儿孙福禄,莫与为牛。把恩情挫碎,物外精求。管甚红轮西坠,尽教他,月出东头。降心定,回头是岸,咫尺到瀛洲。

洞庭先生归路长,海云望极春茫茫。别来几度向蓬岛,自傍瑶台折灵草。

儿家七十二鸳鸯。珠佩锁瑶箱。期花等月,秦台吹玉,贾袖传香。十年白玉堂前见,直是翦柔肠。将愁去也,不成今世,终误王昌。

天机大道。达者稀少。运戊已、龙蟠更虎绕。这一颗丹砂,凡世人难晓。间木金、坎离颠倒。阳全阴尽,形容不老。将水火烹煎,自然炉灶。待行功成就,炼无价宝。去朝元、七祖都了。

翠羽虽成梦,迁莺尚后群。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昏旦扁舟去,江山几路分。上潮吞海日,归雁出湖云。诗思应须苦,猿声莫厌闻。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须髯残雪兀陈编,炀者何由更避烟。荣宦君方收晚岁,论交我亦得忘年。佐州相与营杯水,有路从今出瓮天。一日尚能千里驾,此间老骥不须鞭。

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十年顾我醉中过,两地与师方外游。久隔兵戈常寄梦,近无书信更堪忧。香炉烟霭虎溪月,终棹铁船寻惠休。

平吞六国更何求,童女童男问十洲。沧海不回应怅望,始知徐福解风流。

倾盖相期自有人,赠言先许出埃尘。若非清议曾推挽,安得公朝有选抡。州县徙劳虽已厌,置邮传命或非真。期公莫算人间事,共醉湘江烂漫春。

西湖地僻少人知,隐吏官曹占作池。浩荡芙蕖风过夜,扶疏杨柳月明时。虽多不用一钱买,纵少足供千首诗。但使尊中深贮此,卮刀细薄可无饥。

诏使殊方远,朝仪旧典行。浮天无尽处,望日计前程。暂喜孤山出,长愁积水平。野风飘叠鼓,海雨湿危旌。异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还将大戴礼,方外授诸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