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鄂

渺渺阳台去,茫茫鹦鹉洲。
干戈迷大别,烟雨瞑南楼。

作品评述

《沔鄂》是宋代文学家曾慥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渺渺阳台去,茫茫鹦鹉洲。
干戈迷大别,烟雨瞑南楼。

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年代的悲伤和对家园离别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诗意和赏析的解读:

诗的开篇写道“渺渺阳台去”,阳台指的是高处远望的地方,渺渺则表示遥远、模糊。这句话隐喻着战乱纷飞的景象,使人感到无法捉摸和理解。接下来的“茫茫鹦鹉洲”描述了一片广阔而不确定的地方,鹦鹉洲是指长江中的一处地名,这里象征着战乱所带来的不安和混乱。整个诗句通过形容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迷茫和无奈。

第二联“干戈迷大别”进一步强调了战乱带来的分离和离别。干戈指的是兵器,迷则表示困惑和迷茫。大别意味着离别的众多和广泛。这里的意境是在战乱中人们离散、分离的景象,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分离之苦。

最后一句“烟雨瞑南楼”通过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烟雨象征着模糊和遥远,瞑则表示闭上眼睛。南楼是指位于故乡的楼阁,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家园的眷恋之情。整句诗通过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词以简洁、凄美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年代的苦难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诗词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唤起读者对乱世的反思和对家园的珍视。

诗词推荐

斯文准乾坤,作者难屈指。我从李郎游,知有徐孺子。春风杼洲前,白月太湖尾。怀哉来无期,玉唾炯在纸。去年识仲氏,何啻空谷喜。合并忽自天,倾倒见底里。维君天下土,竹箭东南美。胡不在石渠,诸公当料理。千岩今林宗,泉石助风轨。示疾不下堂,有句高八米。此老笔砚交,诚斋

倚云绝巘极跻攀,力倦何能跨鹤远。回首乘鸾千尺上,举头踞虎万寻间。石坛胜地留仙住,玉府浮云伴客閒,秀水名山观不尽,放吟骚客兴何悭。

中岩洞透牛头洞,后洞门从此处开。刹刹尘尘皆住处,胜游何必限天台。

方塘纳霁景,一碧共晴寒。微波坐来息,人意亦平宽。

天道亏盈,地道变盈,鬼神害盈,人道恶盈。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肆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十一僧寒。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已谢芳华更不留。几经秋。故宫台榭只荒邱。忍回头。塞外风霜家万里,望中愁。楚魂湘血恨悠悠。此生休。

邂逅今朝一段奇,从来华屋不关诗。诸君且作留连意,正是微风到竹时。

负郭太幽深,结茅容易得。虽无桃李园,石老松柏直。山北雨后苍,山南霁云白。荷锄课诸儿,陆续蔬甲拆。

新居不见邠山主,及到黄溪又不逢。锡杖徐飞向何处,槛前山水自为容。

雨声萧瑟,初到梧桐响。人不寐,秋声爽。低檐灯暗淡,画幕风来往。谁共赏。依稀记得船篷上。拍岸浮轻浪。水阔菰蒲长。向别浦,收横网。绿蓑冲暝□,艇子摇双桨。君莫忘。此情犹是当时唱。

白白朱朱扫地残,尚余红芍带春妍。娉婷自笑成孤语,困倚芳丛背日眠。

兰佩其如楚客悲,年年谁作感秋辞。不应白骨苍苔后,更爱西风落叶时。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冻云昌。出入缭邈遍舒张。直上玄凝,满空浓密,现嘉祥。六花妥瑶芳。轻飞缓舞瓷飘*。须臾渐渐俱缟,物物因迹尽均妆。选甚高下,那拘遥迥,一同不辨偏傍。更新鲜洁静,添素加彩,增至辉煌。唯睹晃*无方。应是瑞气,接引在中央。成佳致、自然盈尺,岁稔时康。显青苍。间点碧汉

圣代登庸年独少,清时得谢齿尤高。官如中令躬无疾,文似司空思不劳。玉座案经涓对日,金壶加礼赐春醪。祝公倍享灵椿算,长副吾君序燕毛。

梢风有劲质。柔用道非一。平织方以文。穹成圆且密。荐羞虽百中国。所贵浮天实。幸承欢醑余。宁辞嘉宴毕。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谪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

山河未可尽,行处与春长。驿路沙俱白,关门柳欲黄。亲知还自反,离别各相望。且缓征车发,中心恋故乡。

炎歊扑面火流云,道路争迎白练裙。借问先生何处去,睢城寺里打碑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