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四首

从来醒醉不关渠,肯为篱边问所须。
冷笑渊明痴望眼,只堪把菊佩茱萸。

作品评述

《九日四首》是宋代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从来醒醉不关渠,
肯为篱边问所须。
冷笑渊明痴望眼,
只堪把菊佩茱萸。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渊明(指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欣赏和思考。诗人认为自己不会因为醒酒而失去对诗词的热爱和追求,他愿意在篱笆边寻找并探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然而,他冷笑着看到渊明的痴迷和渴望,只能把菊花和茱萸这些寻常的物品作为自己的装饰。

赏析:
《九日四首》通过对渊明的描写,折射出了诗人对于自己创作与追求的思考。诗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了自己对于诗词的坚持和对美的追求。他认为自己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失去对诗词的热爱,而是愿意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的动力。渊明被诗人冷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过于执着于某种特定的事物,而诗人则认为这种痴迷是可笑的。最后,诗人用菊花和茱萸作为自己的装饰,表达了他对于平凡事物的赞美,并展示了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这首诗词虽然短小精炼,但通过对于渊明的对比和自省,展示了诗人对于创作的坚持和诗意的追求。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作者介绍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兴运昔有感,建祠北山巅。云雷初缔构,日月今悠然。紫气尚蓊郁,玄元如在焉。迨兹事追远,轮奂复增鲜。洞府香林处,斋坛清汉边。吾君乃尊祖,夙驾此留连。乐动人神会,钟成律度圆。笙歌下鸾鹤,芝朮萃灵仙。曾是福黎庶,岂唯味虚玄。赓歌徒有作,微薄谢昭宣。

试笔山窗竹影凉,闲临小字换鹅章。定巢燕子时飞过,带得残花落纸香。

缑山明月夜,岑寂隔尘氛。紫府参差曲,清宵次第闻。韵流多入洞,声度半和云。拂竹鸾惊侣,经松鹤对群。蟾光听处合,仙路望中分。坐惜千岩曙,遗香过汝坟。

一棹无情度碧湘,行行不脱水云乡。旗亭少饮村醪薄,田舍新炊晚稻香。箫鼓远来朝岳去,包笼争出趁虚忙。涂人有愧黄居士,十载看经不下堂。

檀槽一曲黄钟羽,细拨紫云金凤语。万里胡天海寒秋,分明弹出风沙愁。三千宫嫔推第一,敛黛倾鬟艳兰室。嬴女停吹降浦箫,嫦娥净掩空波瑟。翠幕横云蜡焰光,银龙吐酒菊花香,皓魄翻(下缺)

心事茫然两鬓斑,十年空走利名关。算来只合苔矶坐,钓不得鱼犹得閒。

一树含桃火烁空,而今春献隔离宫。只应壮士忧时泪,洒向枝头点点红。

三代日方中,为民破重昏。既蚀复光融,孔孟道益尊。古礼今则亡,陈编意犹存。饮燕用觥筹,荐享羞羔豚。瞿昙何为者,髡首徒实繁。不饮非畏义,不杀非知仁。举世昏不悟,跣足行荆榛。胎祸产妖幻。与佛岐又分。俗愚有罣误,吏议多深文。怒言必溢恶,疑似恐不根。黔首亦何罪,可悯

杖藜寻古寺,把酒俯长流。节物尚三月,风流似十洲。且看花满眼,休说锦缠头。但得陶陶醉,何妨守旧丘。

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尽有。不是北禅露地牛,便是清源白家酒。罗旬杯盘,同欢共笑。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骂佛骂人新孟八。是非窟里和身拶。不惜眉毛言便发。门庭滑。红炉大能鞲生杀。

八音资始。君五声。兴此和乐。感百精。优游律吕。被咸英。

李郭俱名族,华姻合两家。槁砧巾角雨,郎罢笔头花。树秀庭双玉,荪荣砌百芽。半生冰雪节,再赋白山茶。

村墅溪亭处处嬉,新年海岱悉清夷。盗平四野无惊柝,虏去三边有捷旗。子美是关离乱际,尧夫生死太平时。从今一洗穷愁语,多赋盾花饮酒诗。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中兴仁泽浃华夷,则百斯男自可知。例诏高禖祭春社,掖庭应已梦熊罴。

炼得丹成卸羽衣,更餐日彩弄晨曦。九疑魂断归无计,自倚湘筠醉几时。

野渡扁舟自在浮,惯来江上不惊鸥。一竿钓破沧浪月,唤入芦花不点头。

灵沼溶溶淑气回,玉泉初暖碧如苔。风回鳌背山光动,日照龙鳞镜影开。飞鸟惯随仙仗过,游鱼偏识翠华来。愿倾池水成春酒,添进南山万寿杯。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