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严介谿赠西还诗

别公犹是见公时,回望华阳黑水垂。
万里一身愁作客,十年两逐愧临歧。
孤臣去国名难洁,弃妇思家步易迟。
珍重台衡尚怜惜,直庐中夜起吟诗。

作品评述

《和严介谿赠西还诗》是明代赵贞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别公犹是见公时,
回望华阳黑水垂。
万里一身愁作客,
十年两逐愧临歧。
孤臣去国名难洁,
弃妇思家步易迟。
珍重台衡尚怜惜,
直庐中夜起吟诗。

诗意:
这首诗词是赵贞吉写给严介谿的赠诗,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归乡的渴望。诗人离开公公,回望着华阳的黑水,流泪不止。他身在万里之外,感到孤独忧愁,十年来一直追随着临歧而愧疚。他作为一个孤臣,离开国家使自己的名誉难以保持洁白,而他所抛弃的妇人思念家乡的步伐却很慢。诗人怀念着重要的职位和权衡之台,尽管他已经放弃了,但仍然怀有深深的怜惜之情。在直庐的夜晚,他起身吟唱诗篇。

赏析:
这首诗词以离别和思乡为主题,通过描写诗人的情感和境遇,表达了离乡背井所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诗中的词句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通过描绘华阳的黑水和诗人的愁苦,诗人以自己为主角,表达了他身处异乡、追随临歧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孤臣离开国家,面临着名誉的玷污,而弃妇则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步伐缓慢,表达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在离别中的痛苦和困惑。

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珍重和怜惜,尤其是对重要职位和台衡的思念,这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反思。在夜晚,他独自起身吟唱诗篇,表现出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别离和思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时期士人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心境和价值观。

诗词推荐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频岁仍饥馑,三湘要抚绥。分忧承帝命,遗爱结民思。自有栾公社,何须叔子碑。若书耆旧传,清德不磷缁。

一卷新吟水石香,顿教尘浊变清凉。唤醒心下十年梦,拜舞薰风面舜廊。

七十说不合,片谈立封侯。百哉失飞臂,斗酒得凉州。人言遇不遇,不系人劣忧。亡羊与得鹿,等付卢雉投。独不见张公座上三大户,胡为百万一掷成私骰?

参禅乎,参禅乎,参禅须是大丈夫。当信参禅最省事,单单提个赵州无。行亦提,坐亦提,行住坐卧常提撕。蓦然打破黑漆桶,便与诸圣肩相齐。所以懒瓒不受黄麻诏,芙蓉不受紫衲衣。既是参禅了生死,谁肯逐物成自欺。近代参禅全不是,尽去相师学言语。纵然学得言语成,恰似雕笼养鹦

闻道天台谦上人,溪鱼野鸟共忘形。林间无事结跏坐,石上更安圆觉经。定处只应山鬼护,讲时还有海龙听。何年蜡屐缘云径,一叩灵仙不死庭。

花开复易谢,花谢令人哀。泫然厌春雨,何如花莫开。月来复易落,月落伤人怀。中宵寒露零,何如月不来。有琴欲绝弦,有酒欲倾杯。譬若已逝波,谁能使重回。来者日以近,去者日以违。故人今已矣,已矣将安归。依依梦中见,安知是与非。

湘南湘北水悠悠,佳处中间冠十州。楚客离骚收不尽,唐人题跋尚分流。我来江上重寻日,景入诗中为点头。

侧身南望但依依,片席乘风去似飞。莫谓苍梧在天末,帝乡看逐白云归。

光阴催我才,衰病亦堪邻。残腊不多日,余生能几年。有为俱是妄,无事即成仙。近得安心潮,莆团学坐禅。

又溯长江控五老,依然多难作登临。沉舟东海当年恨,击楫中流此际心。绿树沿江成都勃,浮云遮日幻晴阴。风流且待明朝起,不耐长叹万马。

心事摧残厌世喧,眼前能复问媸妍。故园春色还依旧,此日看花意不然。

桂薪玉米转煎熬,口体区区不胜劳。今日难谋明日计,老年徒羡少年豪。皮肤剥落诗方熟,鬓发沧浪画愈高。自雇一寒成感慨,有谁能肯解绨袍。

竹屋无人肯见过,寒云自傍钓船多。老仙更在云深处,奈此春山野水何。

场屋悠悠四十年,这回弄镜已华颠。也知枯木春稀到,却想寒灰火复然。高尚难攀生有累,往来莫厌喜随缘。伤心自是离乡客,几度因归上墓田。

我有斗酒,好与君期。徵歌鼓瑟,以乐斯须。来兹未明,去日难追。勉旃周道,毋以后时。

桃叶渡头桃叶春,家家桃叶斗妆新。不知何处初来客,未省吴姬会笑人。

蜀天寒破让芳晨,雪花霞跗次第新。解把清香与行路,教人长忆故园春。

杏香消散尽,须知自昔,都门春早。燕子来时,绣陌乱铺芳草。惠圃妖桃过雨,弄笑脸、红筛碧沼。深院悄。绿杨巷陌,莺声争巧。早是赋得多情,更遇酒临花,镇辜欢笑。数曲阑干,故国谩劳凝眺。汉外微云尽处,乱峰镇、一竿修竹。间琅玕,东风泪零多少。

赠君以丹棘忘忧之草,青裳合懽之花,马脑游仙之梦枕,龙综辟寒之宝砂。天河未翻月未落,夜长如年引春酌。古人安在空城郭,今夕不饮何时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