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三高祠·范蠡

越敢吞吴皆范子,后来庙食太湖滨。
邦人岂是忘仇怨,要勉吴臣似越臣。

作品评述

《吴江三高祠·范蠡》是宋代叶茵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范蠡为主题,表达了对范蠡的敬仰和对吴越之间历史仇怨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吴江三高祠·范蠡》

越国敢吞吴,皆范子;
庙宇后来建于太湖边。
邦国之人怎能忘记仇怨,
应当效法吴臣,如同越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追溯了古代吴越两国之间的历史纷争,以范蠡为代表的越国吞并吴国的故事成为整首诗的核心。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也是越国吞并吴国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诗词中提到的“庙宇后来建于太湖边”,指的是为了纪念范蠡的功绩,后来在太湖边修建了范蠡的祠庙。这体现了人们对范蠡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记忆。

接着,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邦国之人怎么能够忘记历史上的仇怨?历史仇怨应当被铭记,而不是被遗忘。最后,诗人呼吁吴国的臣子们要像越国的臣子一样,时刻牢记历史,勉励自己,以此来警示吴越两国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通过范蠡的故事,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警示。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同时也表达了对范蠡的敬仰和对吴越两国之间历史纷争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回顾,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作者介绍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烟村三月雨,物物皆相许。只欠自承当,显露堂堂底。

诗满花笺酒满杯,吴中应喜使君来。马蹄归踏青霜滑,早趁江梅次第开。

露下三更月满林,鹤眠未警独长吟。芭蕉身世都来几,天地中间要立心。

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入意云山输画匠,动人风月羡琴僧。南朝峻洁推弘景,东晋清狂数季鹰。惆怅后尘流落尽,自抛怀抱醉懵腾。

敲金扣石声相凌,遥空冷静天正澄。宝瓶下井辘轳急,小娃弄索伤清冰。穿丝透管音未歇,回风绕指惊泉咽。季伦怒击珊瑚摧,灵芸整鬓步摇折。十六叶中侵素光,寒玲震月杂珮珰。云和不觉罢馀怨,莲峰一夜啼琴姜。急节写商商恨促,秦愁越调逡巡足。梦入仙楼戛残曲,飞霜棱棱上秋玉。

闻说江边起柁楼,欲将吾道付沧洲。三年恶瞰卢仝屋,一日轻装范蠡舟。蹈海高怀欣独往,济川好手蹇难留。樯阴舸下能容我,雨笠烟簑傲白鸥。

杀气吹沅湘,高兴激荆衡。城中贤府主,千秋万岁名。

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

冰压霜坛律格清,三千传授尽门生。禅心尽入空无迹,诗句闲搜寂有声。满国繁华徒自乐,两朝更变未曾惊。终思相约岷峨去,不得携筇一路行。

未吃金丹看十洲,乃将身世作仇雠。羁游数地值兵乱,宿在孤城闻雨秋。东越云山却思隐,西秦霜霰苦频留。他人折尽月中桂,惆怅当年江上鸥。

无闻真已矣,曷不遂归哉。试问惠文治,何如三径开。人嗤曹是马,梦觉蚁安槐。得丧吾知已,讵得呼去年。

丁日释奠集儒士,戊日赛社驩农民。四海干戈万事革,独此仿佛殷周因。古礼仅存吏治落,农极憔悴儒尤贫。章甫行市笑骂众,夫须服田科敛频。今年五月大霖雨,旧谷已□新□□。精凿有之敢靳价,万钱不得五斗陈。青衿生徒□困馁,白首父老空嚬呻。仲秋甲子雨益甚,山怀河溢阴逾旬。

甲申乙酉是明朝,趣死骄氐气欲飘。一寸菰蒲长一丈,无人知是宋人苗。

记得爷爷,说与奴奴,陈郎俊哉。笑世人无眼,老夫得法,官人易聘,国土难媒。印信乘龙,夤绿叶凤,选似扬鞭选得来。果然是,西雍人物,京样官坯。郑郎上马三杯。莫把离愁恼别怀。那孤灯只砚,郎君珍重,离愁别恨,奴自推排。白发夫妻,青衫事业,两句微吟当折梅。彦章去,早归

绝胜寻常三五盈,魄成金气自然清。烟云敛迹秋空阔,星斗沉光夜色明。璧堕江心随浪涌,镜飞天面逐人行。四方万里同清赏,大地今成白玉京。

日月无多子,乡邦失两贤。直为吾党恸,不作世情怜。握手春风醉,论心夜雨眠。耳言犹历历,何忍表君阡。

君住潇湘作寓斋,赋归仍与是斋偕。已知身世非真著,肯向功名怨寡谐。雨后更无云在岭,晓来那有月当阶。几思谈妙从人去,人事胡为苦好乖。

阴风号乱树,薄日照荒原。古堠泥埋字,空庐棘障门。无人天欲暮,谁谓不销魂。

须知凡卉空千万,不似寒花只两三。

柳花扑帘春欲尽,绿阴障林莺乱啼。只愁明日送春去,落日满园啼竹鸡。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