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震

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作品评述

《孔子庙震》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孔子庙内发生的一次震动。诗人描述了震动的景象,虚殿下霹雳炸响,楹柱破碎,但这并非幻梦而是凶兆。诗人回忆过去曾看到画像上的衮衣(古代贵族礼服),而今天却亲眼见到龙升天。雷声隐隐传来,雾气散布在空中。诗人认为这次庙宇震动并非因为无缘无故的破坏,而是仲尼(孔子)庙宇中的神灵有所行动,不是无事可做的懒散状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孔子庙宇的震动,传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诗人运用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将孔子庙宇的震动与仲尼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仲尼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首先,诗人以虚殿下的霹雳和破碎的楹柱来描绘庙宇的震动,通过这种物理的景象传达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暗示了庙宇中神灵的活动。接着,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看到的画像上的衮衣和现实中的升龙,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强调了庙宇中的神灵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表达了对仲尼思想的现实化和实践化的认可。

随后,诗人以隐隐雷声和疏疏雾气的描写,创造了一种神秘而隐晦的氛围,增强了诗词的神秘感和超脱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庙宇震动的解读,诗人认为这是仲尼庙宇中的神灵有所行动,不是懒散无为的状态,而是有意识、有活力的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将庙宇震动与仲尼思想的力量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仲尼思想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强调了思想的实践和活力的重要性。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之情。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酒会文期兴尚浓,佳辰一笑坐天穷。两州各遣六从事,九日俄成一病翁。诗不受催空急雨,帽无缘落任西风。明朝晴径通行屐,却漫枝筇绕菊丛。

老屋河干渐不支,年来河伯故相欺。颓檐缺壁还风雪,浊酒辛盘自岁时。浪把一生供敝帚,独留双眼看残棋。阳回少慰幽人意,检点梅花放几枝。

客疏吟友少,终日掩柴门。冒雨自分菊,带泥移上盆。泉添浑井脉,砧响动山根。片片西风叶,飞来有病添。

文章道德今谁似,事业功名我不无。十载江湖一杯酒,夜深说与董归奴。

不障庾公尘,那有刘舆腻。堂堂七丈夫,草木一臭味。跻攀亦云足,赏适兴犹未。却呼三翼舟,击汰舞绡翠。苇蒲纷已扫,奁鉴莹新剂。持此寿诸公,空缸一沉醉。

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笔梦生花。郁轮袍曲惭新奏,风送银湾犯斗槎。追往事,甫新瓜。飞蓬何事及兰麻。一江湘水流余润,十里河堤筑浅沙。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时作白纻词,放歌丹阳湖。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羽化如可作,相携上清都。

石上泉华喷猛霜,境奇因此闢禅坊。使君环笏留何用,枯木千馀满一堂。

竹迳转西麓,山花能白红。要知造物心,政在无言中。

成败须归命,兴衰各有时。小人纵多欲,真宰岂容私,只此浪喜欢,便成空惨悽。请观春去后,游者更为谁。

野迥人来少,天平鸟去长。鱼梁四寸罟,樵市五家浆。谷转留寒雾,霞休罢夕阳。不须教目极,即是到回肠。

政是国家多事秋,渝川县尉亦风流。吟诗不废公家事,坐使孟郊输一筹。

予亦属厌耳,女宽何叹三。一箪傥知足,八珍自忘贪。驼峰擅西北,瑶柱夸东南。但愿无是馁,藜羹非我惭。

自古名士纷如毛,多见博带裳衣褒。如其可学不可逮,三满夫子皆儒豪。其文渊源尤可爱,江海驾荡相吞滔。方吾少时未识愧,引领日望声齐高。穷吭折吻气力绝,始尽退伏非所曹。近来笔砚思置去,新诗苟有亦自韬。闲时屡索不肯出,若欲献贵贱厥操。李君南来久有日,我始得见试捾搯。

奉行三尽令,问讯十分春。鸡犬柴门晓,牛羊草径新。远投双岭寺,频见耦耕人。我亦江南客,为农颇识真。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余天。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醉后归来月满衣,重重花影帽帘欹。行人路畔犹相笑,未似山翁倒接{上四下离}。

青阳笔开,祀事也饬。在人赞溉,其声苾苾。敬尔威备,亦孔之则。神之格思,无我有斁。

楚人巧悲秋,分作四种戚。最极有远行,百感攒羁臆。林鸟戢和哢,屯云献惨色。客久归念长,年惊壮图窄。抚物盈近叹,驱騑拥遥恻。晓斗亦告劳,垂杓卧楼北。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