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吴江

子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
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

作品评述

《咏史诗·吴江》是胡曾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描绘了吴国的壮丽历史和荣光,同时也抒发了对当时苏州城守将的不满之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吴国的历史为主题,通过描述子胥流泪和夫差众将相的大笑,表达了对于吴国兴盛的喜悦和对守苏州将领的不满之情。

首两句“子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中的“子胥”指的是吴国名将子胥,他的忠诚与牺牲都是吴国历史上的佳话。委东流说明子胥的忠魂已经投入东海之中,而吴国也逐渐沦为历史的古丘。这两句诗描绘了吴国的兴衰沧桑,以及对子胥的怀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中的“夫差”指的是吴王夫差,他是吴国的君主。其中的“大笑”表现了夫差及其诸将相对吴国的亡亡自喜,他们对于历史亡国却无人解守苏州这种严峻情况毫无应急措施,令人感到失望和愤慨。

整首诗虽然表达了胡曾对于吴国兴盛和子胥的怀念之情,但更多地是揭示了吴国人民对于君主和将领的不满。通过将子胥和夫差对比,诗中提出了一个悲壮的历史议题:伟大的将领敬爱之情付出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社会撕裂。

中文译文:
孰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
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上所示。

作者介绍

胡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今合编诗一卷。

诗词推荐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东海一时平。

潇洒新亭好,松长桂亦稠。清秋集鸿雁,暇日劝觥筹。既远含香直,何辞秉烛游。主人情义重,终宴不知休。

政暇西巡华马国,铁桥南度石门关。北来黑水通巴蜀,东注三危万里山。

杜宇思归声苦。和春催去。倚阑一霎酒旗风,任扑面、桃花雨。目断陇云江树。难逢尺素。落霞隐隐日平西,料想是、分携处。

滕翁只道老非才,不料穷冬雪壮哉。拟拨寒蔬寻早韭,试寻玉树索寒梅。孤汀错认鹚为鹭,四野偏宜牟与来。闻说广鞮西北走,将军已自播州回。

雷阳路迢递,回首亦关心。重别因轻诺,远行多近吟。客怀秋色早,归梦岭云深。莫以书无益,人来惜万金。

阑干掐遍等新红。酒频中。恨匆匆。投得花开,还报夜来风。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意千重。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亭榭跨池塘,泓澄入座凉。扶疏皆竹柏,冷淡似潇湘。萍嫩铺波面,苔深锁岸傍。朝回游不厌,僧到赏难忘。最称收残雨,偏宜带夕阳。吟堪期谢脁,醉好命嵇康。奢侈心难及,清虚趣最长。月明垂钓兴,何必忆沧浪。

解印何其勇,五噫谁谓狂。云仍有人物,家世未荒凉。学造渊骞寝,文推翰墨场。论交有如此,敢恨落殊方。

金仙入汉梦,始闻佛法东。梁武好尤笃,上下争尊崇。寻译到李唐,伽蓝栋宇充。煌煌五千卷,披读未易终。楞严明根尘,金刚了色空。圆觉祛禅病,维摩现神通。四书皆等教,真可发愚蒙。我常日寓目,清晨课其功。油然会心处,喜乐浩无穷。寄语看经人,勿堕文字中。

结庐甫里邻,顾瞻谁与游。掩荆乐鱼鸟,握管成樵讴。有客赏兹趣,柳下时停舟。自缔十年契,投簪不愿侯。一朝过我别,匪伊趋乐州。敢问何为尔,读书松竹幽。辇母远之官,谩作升斗谋。执手语劳役,挥杯忘献酬。离怀聿云悲,重来如此不。何当羽厥身,千里云悠悠。上下相追逐,赤城

微云疏雨淡新秋,晓梦依稀十二楼。故作别离应有以,拟延更漏共无由。那教人世长多恨,未必天仙不解愁。博望苑中残酒醒,香风佳气独迟留。

法花下有散郎亭,老树荒崖如有情。欢戚已随时事去,壁间只有古人名。

卧溪古木势蜿蜒,伫立斜阳旅思宽。湍没岸痕知涨溢,风生水面觉清寒。静容桃李敷浓荫,暖放凫鹥浴短翰。隐约渭滨真彷佛,行藏都付一渔竿。

绿杨芳草自年年,人老逢春重喟然。六入傥能除旧习,三乘端许结新缘。

梅阴荫西窗,实繁枝叶低。小鸟时来鸣,向我如栖栖。一鸟鸣未已,一鸟随和之。鸟声处处起,高下声参差。日出闻鸟声,不觉日已西。池塘小雨过,夕阳鹧鸪啼。

大飨须三饭,中黄起四维。欲追千古意,眼底合深思。

文成念韩痛,破产伺强奏。千金募健士,椎断属车尘。东去变名姓,浮游淮泗滨。忍耻奉遗履,得书何老人。十年风云会,赤帝资经纶。鸿门祸端结,一言即解纷。英彭既合纵,楚项提孤军。伟哉借箸谈,竖儒无复陈。分疆饵两将,来若从龙云。释怨俾侯印,谋销蛇豕群。定都天府国,推功

江海分飞二十春,重论前事不堪闻。主忧臣辱谁非我,曲突徙薪唯有君。金紫满身皆外物,雪霜垂领便离群。鹤归华表望不尽,玉笥山头多白云。

刘生负意气。长肃且徘徊。高论明秋水。命赏陟春台。干戈倜傥用。笔砚纵横才。置驿无年限。游侠四方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