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六首

广陵琴与山阳笛,衰怨千年尚年平。
正始诸贤零落尽,山王去作晋公卿。

作品评述

《读史六首》是宋代诗人陆文圭的作品。这首诗以广陵琴和山阳笛为引子,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广陵琴与山阳笛,
衰怨千年尚年平。
正始诸贤零落尽,
山王去作晋公卿。

中文译文:
广陵琴与山阳笛,
凄凉的怨叹千年来依然平静。
正始时期的众多贤人逐渐消逝殆尽,
山王离去成为晋朝的公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广陵琴和山阳笛这两种乐器的比喻,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兴衰的思考和感慨。广陵琴和山阳笛都是古代著名的乐器,广陵琴以其悠扬动听的音色闻名,而山阳笛则以其悲凉哀怨的声音为人所知。

诗人以琴和笛作为象征,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兴衰的情感。衰怨千年的琴声和笛声,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它们所代表的衰落、忧愁和悲哀的情绪却依然在历史中存在。这种情绪在流传千年后仍然平静,给人一种深沉而久远的感受。

诗的后两句描述了正始时期的众多贤人逐渐消逝殆尽,山王离去成为晋朝的公卿。这里山王指的是山涛,他是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后来晋朝建立,他转任为晋朝的官员。这种转变暗示了历史的更迭和朝代的更替。正始时期的众多贤人和山涛这样的英杰逐渐离去,他们的功业和才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散,只留下了历史的记载。

整首诗通过琴和笛的比喻,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描绘琴声和笛声的衰怨千年,以及贤人逐渐消逝的形象,展示了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无情,以及人事如梦的虚幻。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给人一种历史长河中的凄凉与思索。

作者介绍

陆文圭(一二五○~一三三四),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膺乡荐,时年十八。宋亡隠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再中乡举,朝廷数度徵召,以老疾不应。卒年八十五。有《墙东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仍辑爲二十卷。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六有传。 陆文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远念依依阙附书,还同秋水淡相于。冲云况是曾无定,几掩寒蟾出太虚。

箘圃隔嚣纷,闲来衣练裙。槛边生静意,水底见微云。斜照回晴景,幽芳袭薄薰。主人多赋咏,不减沈休文。

青山白云,红尘闹市,见成公案,理当即行。为什么不知有,公验分明。

浙西第一县,幕下总诸曹。兴逐云山远,心忘案牍劳。写诗嘲月兔,呼酒擘霜螯。应有安民策,方知赞画高。

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水陆飞行,等观一体。贵贱尊卑,首足同己。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

乔林远凝烟,怪石卧如虎。汤泉在其下,深广数尺许。蒸蒸百鼎沸,衮衮骊珠吐。温然可人意,了不变寒暑。我来一盥挹,和气溢宾主。谁知山谷间,异物乃有取。又闻泉之功,万顷浸禾黍。升腾或为云,定作傅岩雨。贤人抱气节,潇洒谨出处。平生泽物志,得时谁可御。奈何斗筲徒,名利

城上鸦啼斗转。渐渐玉壶冰满。月淡寒梅,清香来小院。谁遣鸾笺写怨。翻锦字、叠叠如愁卷。梦破胡笳,江南烟树远。

这老秃,无面目。不具些子慈悲,却有十分恶毒。喜亦不可近,怒尤不可触。我昔被渠禁害,逼得顽蛇生足。以至今日烧一炷香谩礼三拜,要且笑不成笑哭不成哭。此冤此恨若为伸,唵部临唵齿临。

闻道湖中是两梅,尽山千种一时开。估客片帆春雨里,载将香气过湖来。

有蟹无监乃乐邦,人生如意信难双。公才自是明堂用,寄语毗蜉盍少降。

春巢累累,众鸟哺儿。众鸟不出巢,群雏嗷嗷腹甚饥。不出巢,其谓何,上有苍鹘窥其窠。问鹘何仇,鹘不我顾。我巢有雏,开口待哺。一日不击,巢雏不食。尔忧尔雏,众鸟号呼又可吁。

辽鹤归来世已殊,忽悲身晚及塘蒲。乾坤浩浩琴三尺,岁月堂堂酒一壶。剡曲只今书贺监,稽山在昔庾肩吾。行吟便是江南史,它日真堪付董狐。

鸟旟陪访道,鹫岭狎栖真。四禅明静业,三空广胜因。祥河疏叠涧,慧日皎重轮。叶暗龙宫密,花明鹿苑春。雕谈筌奥旨,妙辩漱玄津。雅曲终难和,徒自奏巴人。

忆昔陈桥兵变时, 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 寡妇孤儿又被欺。

燕歌一夜满都城,大内罘罳火彻明。无复看书延侍讲,仍传天语劳先生。两朝事往君恩在,十族烟销诏草成。为问精灵何处是,雨花台畔子规声。

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黄鸡啄遗粒,乌鸟喜聒聒。归家抖尘埃,夜屋烧榾柮。

一径乔林下黄叶,三山翠壁绕禅居。共君将住还归去,欲问安心知已疏。

杨柳弄黄昏。不掩重门。长条尽是旧愁痕。独自倚帘看晚色,无限消魂。风雨小溪浑。春过三分。明朝*燕又纷纷。唯有天涯芳*怨,依旧王

穷通俱莫问,久远是前程。涉世事多俗,吟诗人较清。论心欠兰友,知已有梅兄。不被虚名缚,江湖得散行。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