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三首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妖桃杏,数点微酸已著枝。

作品评述

红梅三首

雪里开花却是迟,
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
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
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妖桃杏,
数点微酸已著枝。

中文译文:

红梅三首

雪中开花虽然晚,
何如独占初春时。
也知造物抱深意,
故而给予红梅绝妙的容姿。

细雨将残花湿透,
轻寒使其瘦弱了些。
不应该被妖艳的桃花和杏花所打扰,
几朵微酸的梅花已经点缀在枝条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红梅在严寒的雪地中开放的形象。苏轼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通过红梅的开花时间的特殊和神秘来表达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深意的理解。

在冰雪覆盖的环境下,红梅绽放出了鲜艳的花朵,尽管开花时间较晚,但它可以独立占据初春的时光,显得格外特别和珍贵。苏轼深知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深远的含义,因此他相信红梅之所以在雪中开放,必然有着深刻的寓意。

苏轼接着以细雨滋润红梅的形象来表达红梅在严寒中的坚强和执着。红梅的花瓣似乎被细雨打湿了,其外貌变得憔悴,但它依然保留着美丽与坚韧,这也让人联想到生命力顽强的意象。

最后,苏轼以对比的形式来衬托红梅的独特之处。他批评了妖艳的桃花和杏花,认为它们虽然妖媚动人,但却缺乏梅花那种微酸和独特的魅力。红梅的微酸味已经渗透在枝条上,是红梅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整首诗以红梅为核心,通过描写红梅的生长环境,展现了作者对红梅的赞美和倾慕,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深意的感悟。诗中表达的对孤独坚韧美丽的赞美,以及对自然造物深邃意义的思考,与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观不谋而合。这首诗清新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情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追逐。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东家近新富,满地有苔钱。

客路元来促,春情本自长。送愁谁纳款,遣癖又无方。失性陪飘雪,凋颜自染霜。吟君春雨句,萦拂为牵肠。

移居无复垫巾楼,归梦依然在上头。元与江湖豪士卧,似闻风雪故人投。窗间塔影池边小,寺外村光雨后收。仿佛昔时同舍客,月明阑槛并船游。

还家卜筑初无地,随分经营似有时。多斫修篁终未忍,略存古柏更无疑。画图且作百间计,入室犹应三岁期。得到安居真老矣,一生歌哭任於斯。

碧玉槎桠金粟小。山路惊秋老。倒倚湿寒烟,似怯秋风,阁泪啼清晓。铜壶冷浸宜深窈。人试新妆巧。云鬓一枝斜,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强胡犯金阙,驻跸大江南。一帝双魂杳,孤臣百战酣。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昙。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

重位每忧身後骂,虚名不救眼前饥。直须采药名山去,日夜松风无歇时。

盛夏久不雨,满天下愁苦。安得一片云,救取人间否。

六月一滴不沾土,连夜淋漓独何苦。红蕉碧梧语叶上,黄茅屋漏那能补。鸡鸣胶胶天欲曙,况乃萧条在羁旅。吁嗟!恨尔之秋雨。雨。

秋山落叶秋声瑟,远水浮天天一色。日暮惟见平湖深,扁舟遥界天光碧。此时南雁正为群,此际悲鸣断续闻。几处凄酸叫凉月,数声嘹亮破寒云。云破天清月浸沙,无端哀咽向芦花。早梅暗落高楼笛,杨柳惊飞出塞笳。幽修似伴鱼龙语,更共啼乌催窗曙。思妇天涯梦不成,征人故国泪如雨。

得鱼换米傍村归,蓬底烟生湿草炊。醉倒船头呼不起,斜阳捉虱有孙儿。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试手时。善死自明非不死,有知谁道胜无知。杨朱眼泪惟能泣,宋玉心胸只解悲。为报西风漫相侮,尧夫非是爱吟诗。

平湖暮色冥蒙,雷风唤起双龙舞。吸乾彭蠡,须叟*作,一川烟雨。汉女霓旌,湘妃翠盖,冯夷鼍鼓。想祝融指挥,涛奔浪卷,来赴世间端午。此地番君旧境,问当年军容何许。垂杨断岸,几回想像,水犀潮弩。风景依然,英雄远矣,悠悠汉楚。笑邦人只记,饭筒缠彩,汨江怀古。

平昔怀亲友,销魂重远辞。于今急难地,那复别离时。脱木乾坤晚,穷途日月衰。忧馀曾得恤,涅罢返无缁。楚分多连泽,淮居止杂夷。持罇相望意,不减见琼枝。

驴背驮诗,鸱夷盛酒,晓踏苏堤残雪。露阙云门,璇阶玉宇,照耀日华光洁。见说孤山,犹存老树,清兴一时超越。画船归、更有渔舟,此景顿成奇绝。还四顾、表里通明,高低一色,尘土不容豪发。却忆韩郎,花开顷刻,谁得染根仙诀。雪后园林,天开图画,眼界迥然俱别。待黄昏、约取

当年客座接风仪,乱后追随已恨迟。如此相丰宜食肉,依然髭短为吟诗。不劳成竹咒新笋,绝爱着花无丑枝。翰墨伏波真矍铄,天留歌咏太平时。

桑落黄而陨,于飞雁翱翔。岂无同心人,滞彼天一方。刘氏贤父子,好古俱志强。向来文墨盟,许我由升堂。三孙子荆家,人物妙过江。当时载酒地,朝暮一玉光。几年断行迹,老柳知在亡。苕溪到荆溪,一苇可以杭。定应数相过,我顾不得双。属谋吴会行,秋瘧冬尚僵。迨今病小愈,又值

欲究先儒教,还过支遁居。山阶闲听法,竹径独看书。向日荷新卷,迎秋柳半疏。风流有佳句,不似带经锄。

老境闲门昼不开。闲人庭院甚宜苔。打门诗债任渠催。千里有家频入梦,一春无酒可开怀。心宽随处是蓬莱。

略彴方塘北,篔簹小堑东。荷盘倾夕露,芡觜坼秋风。磔磔禽移树,芒芒月堕空。诗材随处足,尽付苦吟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