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
(前二令作二翁亭。
)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
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天目山唐道士常冠铁冠,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

作品评述

《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山翁和溪翁的生活态度和境遇,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
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
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诗意:
这首诗词以山翁、溪翁和野翁为主要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山翁选择守在山中不出去,而溪翁则一直生活在溪边。作者认为与这两位翁相比,更好的选择是像野翁一样来往于山和溪之间,与麋鹿、凫鹥为友。作者问翁所乐何事,得知这两位翁三年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不再受到繁琐的推挤之扰。然而,翁却表示他所乐之物并非丝绸、竹子或者妇女的美眉,暗示他对物质享受不感兴趣,而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快乐。山人在醉酒后,他的铁冠掉落,溪女笑时,她的银栉垂低。这表达了自然界的欢乐与人类的快乐相互呼应。最后,作者担心这位翁可能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地方,长久以来使山人孤独,使溪女哭泣。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翁、溪翁和野翁的不同生活方式,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山翁和溪翁代表了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山翁守在山中不出去,溪翁长期生活在溪边。而作者则认为像野翁一样来往于山和溪之间更为理想,与自然和动物为伴,超脱于尘世之外。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于物质追求的超越,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山人醉后铁冠落和溪女笑时银栉低的描写,作者将自然界的欢乐与人类的快乐相联系,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翁离去的担忧,认为他的离去将使山人孤独,溪女悲伤,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整体上,这首诗词通过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了苏轼对于追求内心自由和超脱物质束缚的思考。他借山翁、溪翁和野翁的形象,探讨了人生的选择和生活的意义,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与自然和谐相处。

诗词中出现的天目山唐道士常戴铁冠的插图和于潜妇女插大银栉的描述,为作品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总之,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内心自由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耳门圆照,日月两间。悲原洪深,衣被四海。方便智慧,靡不圆融。见闻觉知,无能障碍。人间天上独优游,是则名为观自在。

凤沼才难尽,馀思凿西湖。珍木罗修岸,冰光映坐隅。琴台今寂寞,竹岛尚萦纡。犹蕴济川志,芳名终不渝。

遐想涪陵岸,山花半已残。人心何以遣,天步正艰难。鸟听黄袍小,城临白帝寒。应知窗下梦,日日到江干。

忽忽忘前事,志愿能相乖。衣马久羸弊,谁信文与才。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行行无定心,壈坎难归来。慈母忧疾疹,至家念栖哀。与君宿姻亲,深见中外怀。俟余惜时节,怅望临高台。

莫论歌难听亦稀,坐中有客欲沾衣。不看天上行云驻,试辨林端木叶飞。

风飐青帘挂杏村,田家新酿瓮头春。今年米贵无钱籴,买醉衔杯能几人。

滴困檀槽碎玉声。青州合换沁州名。高风未论陶元亮,豪气应吞阮步兵。明老眼,慰浮生。人间势利一毫轻。羁愁如海都消尽,细和清歌带月

娇绿迷云,倦红颦晓,嫩晴芳树。渐午阴、帘影移香,燕语梦回,千点碧桃吹雨。冷落锦宫人归后,记前度兰桡停翠浦。凭阑久,凝想凤翘,慵听金缕。留春问谁最苦。奈花自无言莺自语。对画楼残照,东风吹远,天涯何许。怕折露条愁轻别,更烟暝长亭啼杜宇。垂杨晚,但罗袖、暗沾飞絮

吟风丛竹有清音,如诉昏灯掩抑心。将欲梦谁今夜永,偏教囚我万山深。迮飞不着诗徒作,镊白多方老渐侵。便付酣眠容鼠啮,独醒自古最难任。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买羊酤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臞仙。

君勿嘲广文,冱寒被絺葛。君勿嘲广文,穷年饭粢粝。常恐俎豆予,与世充肴核。凡木不愿材,木折小枝泄。栎依曲辕社,聊用神其拙。吾家本江南,一丘藏曲折。濒溪荫苍筤,萧酒可散发。既无使鬼钱,又无封侯骨。薄禄庇闲曹,且免受逼卒。为此懒出门,徒弊怀中谒。直斋宾客退,风物

明眼空青,忘忧萱草,翠玉闲淡梳妆。小来歌舞,长是倚风光。我已逍遥物外,人冤道、别有思量。难忘处,良辰美景,襟袖有余香。鸳鸯。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又须得,樽前席上成双。些子风流罪过,都说与、明月空床。难拘管,朝云暮雨,分付楚襄王。

吏散铃斋掩,闲眠到日斜。无端是春梦,容易绕京华。

河隍多宿兵,兵食固所须。幸时不战斗,畜养安可无。古兴十万师,七十万家辍耕锄。今来岁调饷,且与往昔殊。不使民转挽,但使民归租。急缓实塞下,商贾以利趋。关西河东亦如此,军食虽足民实虚。公乎抱长才,当有所画谟,应不贷内府,重锦象牙明月珠。边城预自足,宁待临事谕。

边人大半能胡语,胡骑年来亦汉装。谁向青红毡帐里,单身缚得不花王。

蕙櫋兰橑湿青红,衡岳湘江一望通。晓日云烟随几杖,春风花草近房栊。赤松未结忘机伴,绿野聊从避俗翁。更欲将心何处尽,山河全露妙明中。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洛阳自古帝王都,百战荆榛只故墟。零乱园林遗物在,嬉游人物古风余。草迷公子障泥锦,花近佳人油壁车。漂泊强随游客辔,不辞尘土污衣裾。

西垣寂寞今已久,三贤文章凤池手。朝来不复峦山中,后至傥谁居客右。华堂刻石映今古,秀句连章动星斗。鸰原棣萼俱相望,龙吟虎啸生辉光。就中贡父我故乡,况有小阮争翱翔,翩翩亦试中书堂。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