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花开时节雨连风,却向霜余染烂红。
漏泄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
当时只道鹤林仙,能遣秋花发杜鹃。
谁信诗能回造化,直教霜卉放春妍。
不分清霜入小园,故将诗律变寒暄。
使君欲见蓝关咏,更倩韩郎为染根。

作品评述

诗词:《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一朵妖红翠欲流,
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
不放闲花得少休。

花开时节雨连风,
却向霜余染烂红。
漏泄春光私一物,
此心未信出天工。

当时只道鹤林仙,
能遣秋花发杜鹃。
谁信诗能回造化,
直教霜卉放春妍。

不分清霜入小园,
故将诗律变寒暄。
使君欲见蓝关咏,
更倩韩郎为染根。

中文译文:

一朵妖艳的红花,翠绿色几乎要溢出来,
春光回照,雪霜为自己羞愧。
花的变化只是为了展现新的巧妙,
不肯放松,闲散的花少有休息。

花开的时节,雨水和风一起涌现,
却在霜余之上染上了红色。
泄漏了春光,私自展示了一种东西,
这样的心思,还未被人相信是天工之作。

当时只以为鹤林的仙人,
能使秋花开放杜鹃的声音。
谁会相信诗能回报造化,
直接教会霜冻的植物放出春天的妍丽。

没有辨别清晨霜冻进入小园,
所以将诗的规律变得温暖而亲切。
使君想要看到蓝关的赞美之诗,
更希望韩郎以此为根基而染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冬天描绘牡丹花的四首诗中的一首。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展示了牡丹花在寒冷冬日中的美丽和坚韧。

首先,苏轼描绘了牡丹花的色彩和形态,用“妖红”和“翠绿”来形容其鲜艳和娇媚。然后,他提到春光回照,但是雪霜使得花朵有些羞愧。这种对比展示了牡丹花在严寒环境下的坚强和不屈。

接着,苏轼谈到牡丹花的变化和展示新巧的意图。他强调牡丹花不愿放松,不愿闲散,因为闲散的花朵得到的休息时间很少。这表达了牡丹花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在下一联中,苏轼以雨水和风来形容花开的时节。然而,花朵却染上了霜冻的红色,这展示了牡丹花在严寒中坚持开放的顽强品质。他提到“漏泄春光”,意味着牡丹花私自展示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指牡丹花所代表的美丽和生命力。然而,这样的美丽和坚韧却往往被人们所怀念和理解。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苏轼提到了鹤林仙人和诗的力量。他说人们曾以为只有仙人才能使秋花(指牡丹花)开放,但诗歌也能回报造化,使冻结的植物展示出春天的美丽。这表达了苏轼对诗歌创作力量的深信和对自己作为诗人的自豪。

最后两句中,苏轼提到了清晨的霜冻和小园,暗示了他将诗的规律变得温暖而亲切,不拘泥于传统的诗律。他希望能够看到蓝关的赞美之诗,可能指他期望他人能够写出赞美他的诗作。他还期望韩郎(可能指韩愈)能够以此为根基,染色出更美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冬天中牡丹花的美丽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苏轼对诗歌创作力量的信仰和对自己作为诗人的自豪。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牡丹花在严寒环境中的生命力和妍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美的追寻。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舍舟越西冈,入林解我衣。青刍适马性,好鸟知人归。晨光映远岫,夕露见日晞。迟暮少寝食,清旷喜荆扉。经过倦俗态,在野无所违。试问甘藜藿,未肯羡轻肥。喧静不同科,出处各天机。勿矜朱门是,陋此白屋非。明朝步邻里,长老可以依。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相携行豆田,秋花

种成梅竹趣何澹,说到诗书心自閒。滋味深长在物外,尘埃分付与人閒。

北风吹劲翮,凌厉欲云奔。门棒敛行色,县花消别魂。进舟寒濑涩,回道乱山昏。珍重操刀事,余言淡可吞。

郡在中条山脚下,盐南风起昼昏昏。舍人谪宦谁言命,副使量移岂是恩。月有俸钱堆长物,日无公事掩闲门。上天于我心还厚,祗遣文章道更尊。

辱赠舂容卷轴新,悬知蚤岁擅诗声。千林有韵霜风劲,一点无尘霁月清。细味班香兼宋艳,自惭白俗与元轻。欲哦恶语赓妍倡,一夜昏花对短檠。

天下风物佳,莫出吴与越。新罢吴官来,又随越舸发。连宰吴越间,皆迩蛟鼍窟。伯氏复同郡,邑境接民垡。宁将内隔外,正似肉附骨。姚江遗鱼蟹,嵇山奉笋蕨。足得相交欢,高堂未华发。送子意不尽,念逐有明月。

我为诗穷子亦穷,两穷相遇说飘蓬。记从活处寻高着,莫泥区区死局中。

守得梅开著意看。春风几醉玉栏干。去时犹自惜余欢。雨后重来花扫地,叶间青子已团团。凭谁寄与蹙眉山。

一几善恶未分时,善本无为莫伪为。暗室休言人不见,此心才动鬼神知。

氓之蚩蚩不足数,四月五月蒙松雨。闭门县榻二十年,不见孺子与文举。

弊居橘亦自南移,爱护栽培费岁时。前此实成酸苦甚,应由与德不相宜。

金谷人亡后,沙场日暖时。

掷地金声信有之,莹然冰玉见清词。元凯癖成官始贵,相如渴甚貌逾衰。荒园每觉虫鸣早,华馆常闻客散迟。寂寞罢琴风满树,几多黄叶落蛛丝。

河上有丈人,习水如抱子。视身如虚空,观物比骈指。持念入平等,会物为己矣。丈人视吾侬,奚啻小蝼蚁。能嗤垤中海,来哂矜秋水。

仆本儒家子,待诏金马门。尘忝亲近地,孤负圣明恩。一旦奉优诏,万里牧远人。可怜岛夷帅,自称为使君。身骑牂牁马,口食涂江鳞。暗澹绯衫故,斓斑白发新。是时岁二月,玉历布春分。颁条示皇泽,命宴及良辰。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薰草席铺坐,藤枝

嬴氏乱天纪,群雄各飞扬。子羽勇无敌,拔剑起戎行。熊罢八千士,飚举度长江。威名震列国,斩婴爇咸阳。神力摧万夫,虎视邈四方。雄图竟不就,楚歌有馀伤。故国父老怜,遗庙苍山傍。莓苔生丹垩,萝蔓延门堂。灵魂岂不怍,宁肯还故乡。空令千载下,吊古增慨慷。

闲泛晴波唼绿萍,却冲微雨傍烟汀。会稽内史如相遇,换取黄庭一卷经。

徙倚仙居绕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长安夜夜家家月,几处笙歌几处愁。

班杨秉文史,对院自为邻。馀香掩阁去,迟日看花频。似雪飘阊阖,从风点近臣。南宫有芳树,不并禁垣春。

魂消目断关山路。曾送雕鞍去。而今留滞古陪京,还是一尊芳酒、送君行。吾庐好在条山曲。三径应芜没。诛茅为我补东篱。会待新春残腊、也来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