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资福谕老

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及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
万物将自理。

作品评述

《示资福谕老》是苏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In a secluded dwelling, devoid of worldly concerns, I sit alone as if in a dreamless sleep.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Rooted in the dust, I am connected to the world, yet I go against the current with a single-mindedness.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Thoughts and ideas arise without a cause, ceaselessly and without limit.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In silent stillness, I am unaware, creating a sense of true reality.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Countless rivers merge into the vast sea, and all waters share a common taste.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In stillness, I am like a deep pool, while in motion, I rise like roaring waves.

动止初何心,及遇适然耳。
In the beginning, what was my intention in stillness and motion? It is only when I encounter the appropriate moment that I become aware.

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
My mind has never been weary; all things will naturall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苏辙的幽居生活和他对内心世界的思考。苏辙选择了幽居,远离纷扰的俗世,形容自己像在假寐一样静静地坐着。他与尘世相连,但却违背世俗的潮流,坚持自己的信念。

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幻和思绪的无端起伏。意念纷纷而来,中止又无处可及,这种念头的流动让诗人感到无限的可能性。在寂然无觉的状态下,他创造了真实的体验,超越了表面世界的虚幻。

诗中的百川入沧溟和众水皆一味表达了万物融入大海的意象,强调了万物之间的共通性。诗人以潭渊深静止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沉,同时也描绘了动荡中的涛澜起伏。

在诗的结尾,诗人反思自己在动与静之间的初衷,并指出只有在遇到适当的时机,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最后,诗人表示自己的内心从未劳累,而万物将自然而然地自行运转。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幽居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洞察。它强调了在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喧嚣中,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放松内心,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荔枝,常以遗生。故戏及之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訑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得彳口}。便索些别茶只待,又怎不过偎花映月。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

小队近郊初省春,杯盘绵蕝意殷勤。叮咛通国老和少,黾勉及时耕且耘。卖剑尔行移尔俗,买山吾退了吾文。试于农圃相寻认,果是康州旧使君。

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宗派鸬鹚烟雨外,钓蓑能得几从清。坐无相印田三顷,捻到吟髭雪几茎。剡曲船今寒昨梦,灞桥驴亦笑尘缨。南州高士难为客,相许相从文字盟。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

行草应曾阅斗蛇,世情无识笑东家。君看横雨随风势,纸纸清新字字斜。

中土太淡素,东皇染半节。此君已不群,此种更奇绝。

栖迟青山巅,高静身所便。不践有命草,但饮无声泉。斋性空转寂,学情深更专。经文开贝叶,衣制垂秋莲。厌此俗人群,暂来还却旋。

露荷香泛小池台。水云堆。好风催。宝扇胡床,无事且徘徊。帘外海榴裙一色,判共釂、两三杯。此怀能得几番开。玉山颓。不须推。回首慈恩,前梦老堪咳。好是上林多少树,应早晚、待公来。

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以今朝双眼明。

雪痕尚使石泉润,山色不堪烟雨昏。见说树头春意动,从头花柳看村村。

旱苗垂槁叹何堪,大雨谁知变立谈。翠麓青林吞欲尽,恶风白浪战方酣。江翻龟窟连云泽,雷挟龙腥起雪潭。从此年丰真少事。炷香终日坐蒲龛。

莺声寂。春风欲去难踪迹。难踪迹。几枝红药,万金消得。青铜镜里朱阑侧。照人也似倾城色。倾城色。一尊莫负,赏心良夕。

春云晻霭涧奔浑,风雨行人过一村。不似家山深竹里,乳鸠啼午未开门。

柱天屹页断鳌根,卧草蒙茸伏虎痕。想见山中明月夜,有人长啸抱昆仑。

宣化承流退自公,优柔厌饫有新功。先天勘破道玄牝,后社推为诗长雄。情性唐虞三代上,篇章韶濩六{径彳换音}中。河汾所续吾其再,首录东吴两国风。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大江何时来,齧我千步堤。居人念水至,前年拆鸡栖。浸淫势未已,老圃忧夏畦。青青五亩蔬,素沙黄卷泥。一朝失此利,岂饱盐与荠。纷然向我言,有叟其齿齯。使君幸静听,众论信可稽。去城今几许,坐视埤堄低。愿移象鼻东,复泻蟇颐西。汇为沸白潭,不入流丹溪。焉敢费使君,畚插

一自班师下内庭,中原浑觉厌膻腥。两宫环佩烟尘迥,百战河山草木青。雨暗灵祠嘶铁骑,月明阴井泣银瓶。凄凉古墓西湖上,老树悲风不忍听。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槐雾暗不开,城鸦鸣稍去。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