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

别後休论信息疏,仙凡自古亦殊途。
蓬山路远人难到,霜柏威高道转孤。
旧赏未应忘楚国,新诗闻已满皇都。
谁怜泽畔行吟者,目断长安貌欲枯。

作品评述

《赠人》是苏轼(字子瞻)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离别后的心情和对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坚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别后休论信息疏,
仙凡自古亦殊途。
蓬山路远人难到,
霜柏威高道转孤。
旧赏未应忘楚国,
新诗闻已满皇都。
谁怜泽畔行吟者,
目断长安貌欲枯。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他谦虚地说自己的文采可能有些生疏,而世人的境遇无论是仙人还是凡人,自古以来都是各有不同的道路。他所处的蓬山之路遥远,很难有人能到达,他孤独地行走在这条高耸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忘记过去在楚国受到的赏识,而他的新诗已经传遍了皇都。然而,谁会同情并欣赏那些在泽畔行走吟唱的人呢?他觉得自己在长安的容貌已经快要枯槁了。

赏析:
《赠人》是苏轼创作于宋代的一首诗,通过自述离别后的心境,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文学创作的坚持。诗中运用了不少意境的描绘,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苏轼内心的忧伤和无奈。

首先,苏轼谦虚地说自己的信息传达可能有些生疏,暗示了他在离别后可能受到了某种限制,无法像过去那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接着,他通过对仙凡殊途的描绘,表达了自己作为文人与世人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其次,苏轼描述了自己所处的蓬山之路的遥远和孤独。蓬山被视为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而苏轼则置身于这条遥远的道路上,很难有人能到达。这种孤独和高耸的道路给人一种壮丽和凄美的感觉,同时也凸显了苏轼在文学道路上的孤独奋斗。

然后,苏轼提到了过去在楚国受到的赏识和新诗在皇都的传播。这表明尽管他离别后孤独寂寞,但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荣耀,同时也说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坚持和追求。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在泽畔行走吟唱的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他感叹自己在长安的容貌已经快要枯槁,暗示了他在离别后的困境和沧桑。这一句表达了对自己困境的无奈和对那些在艰难境地中仍在创作的同道的同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离别后的孤独和对创作的执着,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在世俗世界中的无奈和追求真理的坚持。诗中运用了意境描绘和隐喻手法,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君家妇何贤,舍舟具车毂。五年梦在梁,三年行向蜀。迢递今日同,辛勤昔时独。看花久莫留,买锦慰不足。归来儿女大,婚嫁应相续。

灵峰俯招人,老惫久乃至。荒荒墓旁庐,去住自移世。拂拭网丝榻,敢忘鼠衔泪。暝色接江海,渺然一身寄。缺月生楼头,光浮万松气。浸入苍烟窟,变灭荡层吹。野水出蛙声,共我肝肠沸。环环众壑影,漾漾孤灯味。竹丛把茗碗,露下湿秋思。窥廊夔魅空,冷抱星辰睡。

薄云散高风,天色青如染。盈庭露辉辉,当窗星焰焰。寒来爱兰狖,暑往却筠簦忧思浩无际,起坐数更点。晦明相代谢,避盈乃无歉。未尝陟孟门,谁识行路险。贾害岂无因,戒之在怀琰。冥豫何可长,用之以自检。

騄骥初失群,亦自矜趫腾。俯仰岁时久,帖然困蚊蝇。豪鲸逸其穴,尺水成沧溟。岂无鱼鳖交,望望为所憎。物理有翕张,达人同废兴。幸无怵迫忧,聊复曲吾肱。鱼目出泥沙,空村百金珍。豫章值拥辏,细细供蒸薪。论材何必多,适用即能神。托交何必深,寡求永相亲。鲍叔拙羁鲁,张生

铿然短策声,无事觉身轻。落叶山行软,流泉涧饮清。蟹痕沙露湿,雁影夕阳明。归路逢林叟,斑荆歃隐盟。

昭昭丹陆,帟帟炎方。礼陈牲币,乐备篪簧。琼羞溢俎,玉z0浮觞。恭惟正直,歆此馨香。

战鼙征骑汹人寰,此道烟昏雾海间。万世难磨朱氏学,一官来管紫阳山。穷冬硕果何曾食,沧海明珠不再还。能作春霆启幽蛰,终身我亦巷瓢颜。

丹雘浮空,琉璃耀日,上云楼阁眈眈。□□居士,燕坐息玄谈。十载劳心问道,今悟罢、截日停参。凝神处,九苞丹凤,翔舞在山南。喃喃。成障碍,千经万论,从此休贪。且陶陶兀兀,对酒醺酣。清兴有时狂放,扁舟上、绿水澄潭。渔歌起,从他两岸,齐笑老翁憨。

幽居悟前疲,寡欲得身健。筮之此何祥,厥繇无水困。

虏骑塞东津,迍邅困此身。足伤方复步,牙痛又摇龈。忍见胡尘暗,俄惊岁事新。龙钟三十九,碌碌度青春。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年来饮酒不濡唇,蘸甲今朝始为君。颇似昌黎当日语,人皆劝我若无闻。

入郢功成赐属镂,削吴计用载厨车。闭门种菜英雄事,莫笑衰翁日荷鉏。

买陂塘旋栽杨柳,参知圭沼机务。石渠**鸣西北,不用九天瓢雨。鱼在渚。又戏藻翻荷,绕遍方圆屿。鱼如解语。道惠子忘言,庄周忘家,岂识水中趣。寒泉上,云影天光如许。高谈曾会朱吕。此中尽有源头水,添我感怀新句。姑却醑。便合着叶嘉,百世云初谱。心源汲古。任眢井无波,

彼鹊成巢,尔类攸处。之子有归,琼瑶是祖。

两色桃花相映开,武陵移就小园栽。玉环不奈蒲萄重,一半红潮玉脸来。

轻烟羃羃衲僧家,节物迎春气象华。流水落华无限意,游山消息付长沙。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独有不才者,山中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田侯玉磬何瑰奇,吴子见之俄朵颐。宣王石鼓气忽丧,摩挲篆刻还嗟咨。作止休论惟柷敔,曾窥两阶舞干羽。常临罍洗荐清庙,获迩天球亲簋簠。缅怀戛击良匪遥,少师汝曹疑可招。老儒讵复知肉味,惝怳便欲闻箫韶。正声初淫器益论,九州渐渐婴兵戈。鬼神愤忱莫得秘,直恐世上遭诋诃。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