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

壁立东南第一峰,问知名道葛仙翁。
丹砂灶逼云头近,玉井泉流海眼通。
六字籀文天篆刻,数间洞屋石帡幪。
我来整屐层巅上,无数群山下风。

作品评述

《洪山》是宋代韩伯修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洪山,壁立于东南第一峰,
我问洪山知名的道士葛仙翁。
丹砂灶逼近云头,
玉井泉水流向海眼的通道。
洞屋数间刻满了六字籀文和天篆,
石帡幪遮蔽了洞窟的入口。
我来到洪山巅峰之上,
无数群山在我脚下迎风而去。

这首诗词描绘了洪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洪山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著名山峰,被视为东南之巅。诗人韩伯修在诗中以自己的视角来描绘洪山的景色和传说。

诗的开头,韩伯修以"壁立东南第一峰"来形容洪山的高耸挺拔,似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迎接着东南方向的来客。接着,诗人提到了洪山上著名的道士葛仙翁,这位葛仙翁是道教中的仙人传说,与洪山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三、四句描述了洪山洞窟中的奇异景象。"丹砂灶逼近云头"表明洞窟中的丹砂炉火熊熊燃烧,似乎要冲破云层。"玉井泉水流向海眼的通道"则描绘了洞窟中的玉井泉水,如同一条通向大海的水道,使得洞窟内部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洞窟的装饰。"六字籀文天篆刻"描述了洞窟中刻满了六字经和天篆的纹饰,显示了其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数间洞屋石帡幪"则描绘了洞窟内部的房屋和石头的遮掩,给人一种幽静和神秘的感觉。

最后两句是诗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我来整屐层巅上"表达了诗人登上洪山巅峰的决心与喜悦,同时也显现了他对洪山壮丽景色的向往。"无数群山下风"则描绘了站在洪山巅峰之上,俯瞰下方的山峦众多,风吹拂而来,给人一种广阔和悠远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洪山景色和传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洪山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山巅之上广阔天地的憧憬和豪情。该诗词以崇山峻岭为背景,以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为元素,融合了山水之美和人文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推荐

母胎。鹦鹉频伽知几只。音声和雅鸣朝夕。演畅五根并五力。令人忆。心飞恨不身生翼。从是西方十万忆。山长水远谁人识。唯是观门归路直。真消息。坐澄劫水琉璃碧。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种梅欲百亩,谁老意未渝。有山在堂背,有溪在庭除。我危坐中央,花以寘坐隅。人固不可亲,花亦不可疎。

旧挽青条冉冉新,花迟亦度柳前春。肌冰绰约如姑射,肤雪参差是太真。摇落会应伤岁晚,攀翻剩欲寄情亲。终无驿使传消息,寂寞知谁笑与颦。

达士无外累,隐几依南郭。茅栋上江开,布帆当砌落。支颐散华发,欹枕曝灵药。入鸟不乱行,观鱼还自乐。何时金马诏,早岁建安作。往事尽筌蹄,虚怀寄杯杓。邦君驻千骑,清论时间酌。凭槛出烟埃,振衣向寥廓。心源齐彼是,人境胜岩壑。何必栖冥冥,然为避矰缴。

护塞宁须右北平,拂云祠是受降城。谁知此志成虚语,白首灯前听雁声!

零雨慰斯人,斋心荐绿蘋.山风箫鼓响,如祭敬亭神。积润通千里,推诚奠一卮。回飙经画壁,忽似偃云旗。

本来无物,当处出生。白毵毵之头发,乌律律之眼睛。谁敢居尊宿,僧相奉老成。现威仪,住灭定。随影响,放光明。玳瑁海深难寻含月之蚌,珊瑚林没谁见{左马右展}潮之鲸。

谋国规模阔,绝人才具高。三朝千载过,四海一身劳。儒将通鸳序,枢庭握豹韬。皇家资柱石,天遽夺伊皋。

世路荆榛日日深,山居抱膝且长吟。便教定亶无公论,不到风闻松竹林。

老懒居家似出家,园林春色雨沾沙。海棠尚自无心看,天女何须更散花?

孩提亲长根天性,尧舜由来共一初。情欲既趋天者灭,反疑性恶复何如。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池塘春草妙难寻,泥落空梁苦用心。若比大江流日夜,哀丝豪竹在知音。

一片残红落紫苔,笙歌无梦到楼台。溪山昼锁石桥断,山雨夜添春水来。江上客扶归马醉,柳阴人唤打鱼回。不知上苑花开否,无路行看羯鼓催。

春畦生百药,花叶香初霁。好容似风光,偏来入丛蕙。

野际共为别,客亭芳草新。何心更执酒,满目尽伤春。今古无穷路,东西相背尘。行行复回首,不欲着鞭频。

范蒋诸贤友义申,肩吾见说倍精神。年来人物寥寥甚,更忆浦城人姓真。

昔日寻师到海涯,手中常袖一青蛇。随身风月长为伴,到处溪山总是家。玉笥岩前曾结草,金华洞里独餐霞。有人问我长生事,默默无言指落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