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景炎福州诏书

多难兴邦海舰移,忽逢祀夏配天诗。
小臣不死留双眼,东向行都望六师。

作品评述

《读景炎福州诏书》是宋代官员区仕衡所作,以下为该诗的中文译文:

多难兴邦海舰移,
忽逢祀夏配天诗。
小臣不死留双眼,
东向行都望六师。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区仕衡对国家兴旺和自身使命的思考和理解。诗中描绘了国家面临多灾多难的境况,但也表达了兴邦之道必须寄希望于开辟海上贸易,以及对于神灵仪式的期望和祝祷。作者自称小臣虽不能为国家乃至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愿将自己的双眼留给朝廷,在东方的都城静静地注视,期待国家的兴盛。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理想的渴望之余,也展现了作者自身情怀和使命感。诗中的“多难兴邦海舰移”表达了作者认为兴邦之道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的开辟来实现。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对于神灵仪式的敬畏和对于上天眷顾的期待,“忽逢祀夏配天诗”描绘了作者在祭祀仪式中所感受到的庄严和肃穆之感。

最后两句“小臣不死留双眼,东向行都望六师”,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愿望。虽然作者自认为身份微小,但愿自己的双眼能够长久地注视国家的安危,在都城东方向上望,象征着对国家兴盛的远景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国家兴衰与个人使命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兴盛的理想追求和个人情怀。它通过温婉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凝练地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期待。

作者介绍

区仕衡(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邦铨,顺德(今属广东)人。理宗淳祐间举乡贡,入太学爲上舍生。上书论贾似道误国,不报,归筑九峰书院,聚徒讲学,学者称九峰先生。端宗景炎元年卒。今传有《九峰先生集》三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上舍公传》、《上舍公墓表》。 区仕衡诗,以清道光南海伍氏诗雪轩刊《粤十三家集》本爲底本,编爲一卷。

诗词推荐

塞北风沙涨帽檐,路经灰洞十分添。据鞍莫问尘多少,马耳冥蒙不见尖。

冶城迤逦过清凉,城脚连云一带长。佛寺仙宫更游苑,杖藜知费几诗章。

宿雨新晴天色好。秾李夭桃,一霎都开了。燕子归来深院悄。柳绵铺迳无人扫。咫尺莺花还又老。绿入闲阶,只有青青草。参揣前期谁可表。此情不语知多少。

循行修竹林,爱此晚色净。萧然抱清节,每见敢不敬。香闻遥风度,阴过微月映。渭川游未能,吁嗟子方病。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圆颇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磑舍临湍濑,罾船聚小潭。山形寒渐瘦,雪意暮方酣。久客情怀恶,频来道路谙。家山空怅望,无梦到江南。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兴王不患无功业,贼乱常忧在岁寒。能缓阿瞒移鼎手,长鋋此日愧渔竿。

铁瓮城头马乱嘶,金陵城下砲如飞。黑风卷地鼓鼙急,昨夜常州又受围。

三秋万里五溪行,风里孤云不计程。若念猩猩解言语,放生先合放猩猩。

自为山中归,屡见岁华易。不问眉间黄,唯观鼻端白。水石尽成趣,渔樵或争席。尘世未归人,营营复何益。

似醉如慵一水心,斜阳欲暝彩云深。清明月照羞无语,凉冷风吹势不禁。曾向楚台和雨看,只于吴苑弄船寻。当时为汝题诗遍,此地依前泥苦吟。

挤进车门勇难当,前呼后拥甚堂皇。身成板鸭干而扁,可惜无人下箸尝。头尾嵌,四边镶,千冲万撞不曾伤。并非铁肋铜筋骨,匣晨磁瓶厚布囊。

先生自卫客西畿,乐道安间绝世机。再命初筵终不起,独甘穷巷寂无依。贯穿百代尝探古,吟咏千篇亦造微。珍重相知忽相访,醉和风雨夜深归。

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一来包山下,三宿湖之湄。况此深夏夕,不逢清月姿。玉泉浣衣后,金殿添香时。客省高且敞,客床蟠复奇。石枕冷入脑,笋席寒侵肌。气清寐不著,起坐临阶墀。松阴忽微照,独见萤火芝。素鹤警微露,白莲明暗池。窗棂带乳藓,壁缝含云蕤。闻磬走魍魉,见烛

棹倚隋家旧院墙,柳金梅雪扑檐香。朱楼映日重重晚,碧水含光滟滟长。八斗已闻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声名官职应前定,且把旌麾入醉乡。

我生甲申岁,同岁知几人。十中无一在,使我涕陨巾。尝试屈指数,谁登要路津。不过五六辈,踪迹半已陈。其一最先达,进为国大臣。宠荣无与比,近亦以讣闻。顾我何为者,本是陇亩民。持橐已过分,寿更近七旬。独恨苦拘缚,归志不得申。天复放我归,遂此自由身。湖山堪寓目,风月

勇退归来适旧游,家林禾黍一成秋。黄芦雪照沙头屋,明月波浮江口舟。耕道谁从夫子后,逃禅今与老僧俦。些桑试问陶彭泽,风味真醇相肖不。

梅里寻酸却得香,舌根未举鼻先尝。算来大似输他眼,老去犹堪玩雪霜。

端明仙去谱犹存,珍重君侯拂藓痕。法石白虽无一颗,太仓红已饱千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