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渡桑干

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作品评述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渡桑干》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渡桑干冰欲结,
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干风始和,
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
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
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干,
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
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
欲话白沟一惆怅。

中文译文:
渡过桑干冰欲结,
心中畏惧穹庐三尺深雪。
南渡桑干,风渐温和,
冰开始融化,易水应生波浪。

穹庐的雪落下,我还未到达,
等我到时,雪将坚白如磐陀。
与契丹人会面,经过凡间十天,
腥膻之气令人难以食用。

修羊乳煮粥,饮食简陋,
风隧和沙场不适合作为客人。
相互携手,马上渡过桑干,
旌旗一回,无法再返回。

胡人不忍送客离去,
长期和好,依附于中原。
年年互相送别在桑干上,
想起白沟,心中充满惆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辙奉使契丹过程中渡过桑干的情景。首先,诗人描述了北渡桑干时的寒冷景象,冰欲结,心中畏惧穹庐(指天空)上三尺深的雪。随着南渡,桑干的风渐温和,冰开始融化,易水上波浪涌动。这种对气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北方严寒和南方温暖之间的对比感受。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未到达桑干时,穹庐上的雪已经落下,等到他到达时,雪将坚白如磐陀(磐陀即指白色的大理石)。这里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在与契丹人会面的过程中,诗人描述了他与契丹人共同度过的十天。在这段时间里,食物简陋,腥膻之气令人难以食用。同时,诗人也描述了契丹人的生活环境,风隧和沙场不适宜作为客人。这些描写体现了异域文化的不同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诗人表达了胡人(契丹人)不忍送别,长期和好的情感,他们互相送别在桑干上,每年都有这样的场景。诗人回忆起白沟(地名),内心充满惆怅。这里透露出对离别和岁月流转的感慨《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渡桑干》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渡过桑干,冰欲结,
心中畏惧,天穹下三尺深雪。
南渡桑干,风渐温和,
冰开始融化,易水波浪涌动。

穹庐的雪落下,我未到达,
等我到时,雪将坚白如磐陀。
与契丹人相会,凡间共度十天,
腥膻酸薄的气味不可食用。

羊修煮乳粥,饮食简陋,
风隧和沙场不适宜作为客人。
相携走马,渡过桑干,
旌旆一回,无法再回返。

胡人不忍送客离去,
长期和好,依附于中原。
年年相送在桑干上,
想起白沟,心中充满惆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奉使契丹途中渡过桑干的情景。首先,诗人描述了北渡桑干时的严寒景象,冰面即将结冻,他内心对穹庐(天空)上三尺深的雪感到畏惧。随着南渡,桑干的风逐渐和煦起来,冰开始融化,易水上波浪起伏。这种冷暖对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北方寒冷和南方温暖之间的感受。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未到达桑干时,穹庐上的雪已经落下,等到他到达时,雪将坚硬而洁白如同磐陀(即白色的石头)。这里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在与契丹人的会面中,诗人描述了他与契丹人共度的十天。在这段时间里,食物简陋,腥膻气味浓重,令人难以食用。同时,诗人也描述了契丹人的生活环境,风隧和沙场并不适合作为客人。这些描绘体现了异域文化的差异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诗人表达了契丹人不忍送别的情感,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并依附于中原。他们每年都在桑干上相互送别,想起白沟(地名),内心充满惆怅。这里透露出对离别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山中老希夷,长抱白云睡。睡觉呼蹇驴,悠然出山去。道上忽相逢,为问天下事。长笑不复言,不言有深意。苍生在巅崖,感此泪如雨。

山村赛社浊醪醇,分取余觞劝醉频。弱柳初黄难系马,娇莺新啭似留人。去程姑浦逢寒食,到日雷塘属暮春。故旧相知如有问,长竿今已学垂纶。

飞轩凭望俯丹梯,星雨囊风暝夕曦。翠阜天遥云待簇,绀园花老树低枝。巾车预畏烟畴迥,蜡屐先忧磴道危。未似庾公年最少,桑郊盘马帽檐敧。

小谢清高大谢才,圣君令泰此方来。一从到后常无事,铃阁公庭满绿苔。红锦帐中歌白雪,乌皮几畔抚青英。不知何物为心地,赛却澄江彻底清。谁报田中有黑虫,一家斋戒减仙容。分忧若也皆如此,天下家家有剩舂。忧民心切出冲炎,禾稼如云喜气兼。林下闲人亦何幸,也随旌旆到银尖。

山樵竹里居,略彴才堪渡。落日澹平畴,牛羊点寒暮。

匈奴莫复倚长戈,来款军门早乞和。铁骑如山尚可避,飞将军来汝奈何!

正怜东道感贤侯,何幸南冠脱楚囚。睆伯台前收别宴,乔公亭下舣行舟。四年去国身将老,百郡征兵主尚忧。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

偶逐荷锄入,松关犬吠频。山僧买药去,风雨自留人。

寒雀萧萧冻不喧,背人缘底过颓垣。似矜玉粒堪充饱,啄破霜包无乃冤。

山立翠屏开几面。画舸经行,蒲葺□□岸。想过溪门帆影转。湖光忽作浮天远。诗卷来时春晼晚。愁把钓游,佳处寻思遍。不许冷官人所贱。拘缠自叹冰蚕茧。

糕果盈前益自愁,那堪风雨滞刀州。单床冷席他乡梦,紫樧黄花故国秋。万里音书何寂寂,百年生计甚悠悠。潜将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

舞羽修文后,投歌讲艺时。天章云汉丽,国典日星垂。麟绝仲尼笔,猿啼神禹碑。伤心河洛水,无处问龙龟。

门向沧江碧岫开,地多鸥鹭少尘埃。绿阴十里滩声里,闲自王家看竹来。

从来年少怯春寒,老大那堪行路难。已去邮亭重下马,少须朝日暖征鞍。

见物即讴吟,何尝曾用意。闲将箧笥诗,静看人间事。

芡觜静缄秋水碧,梨腮深抹夕阳红。近来诗社争相胜,幽讨冥搜字字工。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斜軃香云倚翠屏,纱衣先觉露会零。谁云天上无离合,看取牵牛织女星。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丰年足酒容身易,世路无媒着脚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