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渡桑干

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作品评述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渡桑干》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渡桑干冰欲结,
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干风始和,
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
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
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干,
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
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
欲话白沟一惆怅。

中文译文:
渡过桑干冰欲结,
心中畏惧穹庐三尺深雪。
南渡桑干,风渐温和,
冰开始融化,易水应生波浪。

穹庐的雪落下,我还未到达,
等我到时,雪将坚白如磐陀。
与契丹人会面,经过凡间十天,
腥膻之气令人难以食用。

修羊乳煮粥,饮食简陋,
风隧和沙场不适合作为客人。
相互携手,马上渡过桑干,
旌旗一回,无法再返回。

胡人不忍送客离去,
长期和好,依附于中原。
年年互相送别在桑干上,
想起白沟,心中充满惆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辙奉使契丹过程中渡过桑干的情景。首先,诗人描述了北渡桑干时的寒冷景象,冰欲结,心中畏惧穹庐(指天空)上三尺深的雪。随着南渡,桑干的风渐温和,冰开始融化,易水上波浪涌动。这种对气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北方严寒和南方温暖之间的对比感受。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未到达桑干时,穹庐上的雪已经落下,等到他到达时,雪将坚白如磐陀(磐陀即指白色的大理石)。这里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在与契丹人会面的过程中,诗人描述了他与契丹人共同度过的十天。在这段时间里,食物简陋,腥膻之气令人难以食用。同时,诗人也描述了契丹人的生活环境,风隧和沙场不适宜作为客人。这些描写体现了异域文化的不同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诗人表达了胡人(契丹人)不忍送别,长期和好的情感,他们互相送别在桑干上,每年都有这样的场景。诗人回忆起白沟(地名),内心充满惆怅。这里透露出对离别和岁月流转的感慨《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渡桑干》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渡过桑干,冰欲结,
心中畏惧,天穹下三尺深雪。
南渡桑干,风渐温和,
冰开始融化,易水波浪涌动。

穹庐的雪落下,我未到达,
等我到时,雪将坚白如磐陀。
与契丹人相会,凡间共度十天,
腥膻酸薄的气味不可食用。

羊修煮乳粥,饮食简陋,
风隧和沙场不适宜作为客人。
相携走马,渡过桑干,
旌旆一回,无法再回返。

胡人不忍送客离去,
长期和好,依附于中原。
年年相送在桑干上,
想起白沟,心中充满惆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奉使契丹途中渡过桑干的情景。首先,诗人描述了北渡桑干时的严寒景象,冰面即将结冻,他内心对穹庐(天空)上三尺深的雪感到畏惧。随着南渡,桑干的风逐渐和煦起来,冰开始融化,易水上波浪起伏。这种冷暖对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北方寒冷和南方温暖之间的感受。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未到达桑干时,穹庐上的雪已经落下,等到他到达时,雪将坚硬而洁白如同磐陀(即白色的石头)。这里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在与契丹人的会面中,诗人描述了他与契丹人共度的十天。在这段时间里,食物简陋,腥膻气味浓重,令人难以食用。同时,诗人也描述了契丹人的生活环境,风隧和沙场并不适合作为客人。这些描绘体现了异域文化的差异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诗人表达了契丹人不忍送别的情感,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并依附于中原。他们每年都在桑干上相互送别,想起白沟(地名),内心充满惆怅。这里透露出对离别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老去更思归,芳草正薰南陌。上巳又逢寒食,叹三年为客。吹花小雨湿秋千,闲却好春色。天甚不怜人老,早教人归得。

君家科级每蝉联,何况高才更妙年,肄业机云同屋住,论文坡颍对床眠。一双璧有连城价,九转丹能拔宅仙。

鱼鼓声中白巾,南山笋蕨一番新。长安不是无卿相,林下平津独可人。

春郊柔绿遍桑麻,小驻芳园览物华。应信吾心非暇逸,顿回晴意绝咨嗟。每思富庶将同乐,敢务游畋漫自夸。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

薰风微动,方樱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帏敞轻罗。试冰簟初展,几尺湘波。疏帘广厦,寄潇洒、一枕南柯。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惊回处,闲昼永,但时时,燕雏莺友相过。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

余昔隐屏北,飘然度岩侧。谁知神仙居,自与尘世隔。瑶草霜更青,琪花雪仍白。横玉叫寒云,万里天一色。

可怜云木丛,满禁碧濛濛。色润灵泉近,阴清辇路通。玉坛标八桂,金井识双桐。交映凝寒露,相和起夜风。数枝盘石上,几叶落云中。燕拂宜秋霁,蝉鸣觉昼空。翠屏更隐见,珠缀共玲珑。雷雨生成早,樵苏禁令雄。野藤高助绿,仙果迥呈红。惆怅缭垣暮,兹山闻暗蛩。

雨过百溜鸣,云消众山出。鸟啼松径深,来往无车辙。幽居少人事,足以养吾拙。读书故无用,徒然较优劣。辟世岂云迂?自与桃源别。

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皈。望後月更佳,昨宵未为奇。大都月色好,一岁能几时。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初出如大瓮,才露金半规。不知独何急,下如有人推。忽然脱岭尖,行空安不危。似爱溪水净,下浴青琉璃。明珠径余尺,沈在千顷陂。我欲剌双手,就溪取团晖。白小忽乱跳,碎作

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尊俎,从中嬉笑觉春温。

御前传檄罢,歇马卸鞍鞯。日落双旌晚,云开万幕连。边声回朔吹,尘色蔽胡天。敌忾心犹切,长歌北伐篇。

素甚鄙南岳,幸尝忝雪窗。格高为第一,意到自无双。倏忽千军阵,雍容九鼎扛。僧敲作手势,吾可贾长江。

秋风比已凉如水,秋日还能热似焚。骤对碧云成突兀,忽看快雨洒缤纷。梧应留响中宵听,菊为韬香九日闻。排遣羇愁消底物,要君诗律张吾军。

闻说西湖也自怜,君游更傍早春天。六桥水暖初杨柳,三竺山深未杜鹃。旧壁草生寻旧刻,新岩花熟试新泉。城中新友须相觅,西蜀遗儒解草玄。

文府高扃守鬼神,蔽亏那掩艳华春。屠门肯作朵颐过,龙颔经攘照海珍。十袭莫论藏弆宠,双眸姑浣向来尘。从兹染指谙腴味,藜苋难甘诳腹贫。

建霞振奇人,矫如六尺骢。丽文副夙业,艺能复旁通。篆刻诗书画,造微靡不工。当年聚辇下,逐队尘蒙蒙。颠倒狎群辈,悲歌燕帝空。国敝出视学,腾声齐祝融。救时务变法,灌输破瞶聋。余亦侍持节,亲睹造士功。麓山临饯席,啼眼迎霜枫。一别殉翻覆,茹君万恨终。石侯辑遗札,印迹

今日椒花颂,无能献老亲。自怜垂白发,不敢着乌巾。牢落田园兴,微茫海国春。话言儿女辈,清苦莫辞贫。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雨晹时若赖君侯,万室欢呼庆有秋。不论高原并下隰,民间稌黍一时收。

寺忆新游处,江村日暮时。溪长石磊磊,天远草离离。塔院关松雪,山泉满路岐。那知岩下树,一一入吾诗。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