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

汉家都护边头没,旧将麻衣万里迎。
阴地背行山下火,风天错到碛西城。
单于送葬还垂泪,部曲招魂亦道名。
却入杜陵秋巷里,路人来去读铭旌。

作品评述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汉家都护边头没,
旧将麻衣万里迎。
阴地背行山下火,
风天错到碛西城。
单于送葬还垂泪,
部曲招魂亦道名。
却入杜陵秋巷里,
路人来去读铭旌。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或史将军)的情景。将军安西前往边疆执行任务,但在边境失踪,他的部下身穿麻衣,万里追寻将军的踪迹。在荒凉的地方,他们看到山下燃烧的火焰,迷失了方向,误入了碛西城。最终,将军的灵柩被送回,单于(即匈奴的首领)为此流泪,部下们也在招魂时称颂将军的名字。而将军的灵柩被安葬在杜陵的秋巷里,来往的路人们读着灵柩上的铭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军的去世和送葬的场景,表达了对将军的深切思念和对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的赞美。诗中使用了具象的描写手法,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和将军的灵柩回归的情景,表现出人生的无常和边塞军人的艰辛生活。诗人通过写实的描写,展现了将军的忠诚、勇敢和对国家的忠心,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敬意。整首诗抒发了对英勇将领的崇敬和对战争的深思,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作者介绍

王建,婺源(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曾知鄂州崇阳县。事见清道光《婺源县志》卷一五。

诗词推荐

龙抱明珠出岸隈,夜光草木亦昭回。叮咛莫向深潭睡,恐有人从颔底来。

百口惟翁懒入闉,讙传画隼出行春。冶容淇上多游女,群饮街头有醉人。听黑箫韶成假寐,映青藜杖是前身。不知谁侍传柑宴,早为君王靖塞尘。

后园春早。残雪尚濛烟草。数树寒梅,欲绽香英。小妹无端、折尽钗头朵,满把金尊细细倾。忆得往年同伴,沈吟无限情。恼乱东风、莫便吹零落,惜取芳菲眼下明。

仙韶楼底弄春和,帘额随风卷绣波。午夜九霄开宝扇,一声万寿彻明河。灯缠月影祥光动,酒入天颜喜气多。侍从有班无籍去,花边空听太平歌。

千里归来两鬓丝,清风永日对枯棋。红尘万事不到眼,此乐勿容儿辈知。

为爱山园好,红尘半点无。自应成小隐,谁复叹将芜。香秫五十亩,黄柑二百株。何必随俯仰,归去亦良图。

大觉世尊,腊月八夜,字正四刻,睹明星而悟道,引得后代儿孙,夜半染皂。智门昨夜伤风,打嚏凑得恰好。

高凭无眺酒频斟,谁识风前快饮心。州县长官胜邻境,秧畴水满树林阴。

先生道古背今驰,羁丱诗书两鬓丝。进取不随馀子后,文章曾作几人师。未施天上经纶手,且放胸中玉佩词。三复荔台佳句法,千年风雅有谁追。

夜光那肯暗投人,至宝何须借所因。袖有明珠来遗我,荷君此意重千钧。

吾宗长作赋,登陆访天台。星使行看入,云仙意转催。饮冰攀璀璨,驱传历莓苔。日暮东郊别,真情去不回。

得见支郎半醉中,相将高阁咏南风。岂缘避暑追河朔,自为伤春到瀼东。说法竿头惭未会,谈经注脚喜能同。何年许入云门社,办取青鞋出软红。

儒者久营道,诏书方问贤。至精一耀世,高步谁同年。何树可栖凤,高梧枝拂天。脱身凫舄里,载笔虎闱前。日月传轩后,衣冠真列仙。则知骊龙珠,不秘清泠泉。才子贵难见,郢歌空复传。惜哉效颦客,心想劳婵娟。

鸭急风吹雪满汀洲,迎腊淮南忆倦游。小鸭枯荷野艇冷,去年今日冻高邮。

姊妹石娟娟,回看锁碧烟。云深僧梦稳,壁峭客身悬。舄下走飞瀑,杖头开洞开。文殊峰上立,孤塔共巍然。

忍以证羊故,而云我直躬。那知为父隐,直故在其中。

平生不识字,把笔学吟诗。旧说韦苏州,于余今见之。每遭饥寒厄,出吐辛酸辞。候虫鸣屋壁,凤蝉啭枯枝。但有可怜声,入耳终无奇。宏斋误题品,恐贻识者饥。

凿而饮,耕而食,抚黎何事来相逼?瘠牛可耕岂不惜,姜水那堪吞满臆。遥明灯火忽惊疑,一望旌旗我心恻。群黎草木岂有知,贪吏朘削无休息。攻掠犯顺谁所为,抚黎毒黎还毒国。南征稍喜平崖公,歼扫惟悲不为德。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如今烂被胡膻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丛丛低绿玉参差,抱瓮春畦手自冶。地暖乍离烟雨气,岁寒不改雪霜姿。太真妃以香为骨,虢国人嫌粉涴眉。莫道秋崖无造化,解令朽壤出神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