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李秀叔挽词二首

十载山林号后谿,三朝钟鼎列前疑。
进贤自许唐师德,持论人推萧望之。
玉立诸郎传素业,金声高弟振清规。
送车远莫陪千两,诔行深惭措一辞。

作品评述

诗词:《参政李秀叔挽词二首》

十载山林号后谿,
三朝钟鼎列前疑。
进贤自许唐师德,
持论人推萧望之。

玉立诸郎传素业,
金声高弟振清规。
送车远莫陪千两,
诔行深惭措一辞。

中文译文:

在山林中号召了十年,
三朝的钟鼎列在前面像是怀疑。
自认为有进贤之德,有唐代贤臣的风范,
人们赞同我的观点,如同推崇萧望之。

像玉立的诸葛亮传承了高尚的事业,
像钟声般响亮的弟子振奋着清廉的规范。
送行的车远去,无法陪伴千两黄金,
为了送别,我深感愧疚,无法寻找到恰当的辞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周必大所作的挽词,用以悼念参政李秀叔,共分为两首。诗中表达了对李秀叔的敬仰和追思之情。

首先,作者称颂了李秀叔长期在山林中号召的事迹,十年来他积极投身于官场,发表言论,以求得社会的改善和进步。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李秀叔在朝廷中的地位却受到怀疑和质疑。这里的"三朝钟鼎列前疑"表达了他在历朝历代中的地位和价值被人们怀疑的苦闷心情。

接着,作者赞扬了李秀叔的德行和境界,将其比作唐代的贤臣,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的认同和崇敬。李秀叔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认同,仿佛人们在推崇萧望之一样。这里的"进贤自许唐师德,持论人推萧望之"暗示了李秀叔的才德和影响力。

在第二首中,作者进一步描绘了李秀叔所传承的高尚事业和他的弟子们坚守的清廉规范。李秀叔的事业就像玉立的诸葛亮传承下来,他的弟子们也以金声高亮的才华振奋着清廉的规范,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仰。

最后,作者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无奈,因为送别之时,他无法陪伴李秀叔千里之行。诗中的"送车远莫陪千两,诔行深惭措一辞"表达了作者对李秀叔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在送别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辞句来表达内心的懊悔和惋惜。

这首诗通过表达对李秀叔的敬仰和追思,展现了作者对于高尚品德和清廉规范的推崇。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于杰出人物的考验和挑战,以及送别时的这首诗词是宋代周必大所作的挽词,用以悼念参政李秀叔。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参政李秀叔挽词二首》

十载山林号后谿,
三朝钟鼎列前疑。
进贤自许唐师德,
持论人推萧望之。

玉立诸郎传素业,
金声高弟振清规。
送车远莫陪千两,
诔行深惭措一辞。

中文译文:

在山林中号召了十年,
三朝的钟鼎列在前面,有些怀疑。
自认为有进贤之德,有唐代贤臣的风范,
人们推崇我的观点,如同推崇萧望之。

像玉立的诸葛亮传承了高尚的事业,
像钟声般响亮的弟子振奋着清廉的规范。
送行的车远去,无法陪伴千两黄金,
为了送别,我深感愧疚,无法找到适当的辞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周必大为了悼念参政李秀叔而写的挽词,分为两首。诗中表达了对李秀叔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先,诗人称颂了李秀叔在山林中号召的事迹,十年来他积极从事官场事务,发表见解,为社会的改善和进步努力。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李秀叔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了怀疑和质疑。诗中的“三朝钟鼎列前疑”表达了他在历朝历代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怀疑的痛苦心情。

接着,诗人赞扬了李秀叔的德行和境界,将他比作唐代的贤臣,表达了对他崇高品德的认同和尊敬。李秀叔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认同,就像人们推崇萧望之一样。这里的“进贤自许唐师德,持论人推萧望之”意味着李秀叔具备了贤者的品德和影响力。

在第二首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李秀叔传承的高尚事业和他的弟子们坚守的清廉规范。李秀叔的事业就像玉立的诸葛亮传承下来,他的弟子们也以金声高亮的才华振奋着清廉的规范,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佩。

最后,诗人深感愧疚和无奈,因为在送别的时刻,他无法陪伴李秀叔千里之行。诗中的“送车远莫陪千两,诔行深惭措一辞”表达了诗人对李秀叔的离别之情和无法找到恰当的辞句来表达内心愧疚和惋惜之情。

这首诗通过表达对李秀叔的敬仰和怀念,展现了诗人对高

作者介绍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爲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奉祠。干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爲韩侂胄指爲僞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謚文忠。生平着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伙,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爲十四卷。

诗词推荐

来雁。可怜瘦损兰成。此友人张叔夏赠余之作也。余不能记忆,於至治元年仲夏二十四日,戏作碧梧苍石,与冶仙西窗夜坐,因语及此。转瞬二十一载,今卿卿、叔夏皆成故人,恍然如隔世事,遂书於卷首,以记一时之感慨云。季道陆行直题楚天云断。人隔潇湘岸。往事悠悠江水漫。怕听楼

重云卷雨过山来,遍洒中田到晓回。错落晴山移斗极,阴森暗峡宿风雷。佳人夜夜齐纨恨,骚客年年鹎鵊哀。欲见清秋近消息,月明白露湿苍苔。

发釉由换翟}转沟蒙厚德,葬枯横野荷深恩。当知仁者从来寿,鹤算龟龄不足论。

登楼掩泣话归期,楚树荆云发远思。日里扬帆闻戍鼓,舟中酹酒见山祠。西江风浪何时尽,北客音书欲寄谁。若说湓城杨司马,知君望国有新诗。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江头疏雨轻烟。寒食落花天。翻红坠素,残霞暗锦,一段凄然。惆怅东君堪恨处,也不念、冷落尊前。那堪更看,漫空相趁,柳絮榆钱。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少答胡王万匹罗。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重门勘锁青春晚,深院垂帘白昼长。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形适外无恙,心恬内无忧。夜来新沐浴,肌发舒且柔。宽裁夹乌帽,厚絮长白裘。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是月岁阴暮,惨冽天地愁。白日冷无光,黄河冻不流。何处征戍行,何人羁旅游。穷途绝粮客,寒狱无灯囚。劳生彼何苦,遂性

整整三朝玉笋班,几年流落奉祠官。不令归曳尚书履,亦合先登大将坛。从昔南荒除帅重,只今西顾倚公宽。长途不惜身为御,欲上龙门自作难。

山行霜清群木落,回首重云望城郭。城郭西畔江正横,中有千骑随双旌。山头一湾霜月明,旌底史君如许清。我行山间已一月,枕石潄流更奇绝。颇从野老谈政声,所恨轻为数旬别。别来有书招我归,我适把酒穷攀跻。相呼一醉已心许,野老来前听我语。今年岁歉流离多,带牛佩犊无奈何。

十载长安五往来,立谈无语口慵开。懒看龌龊随时士,谁是艰难济世才。韦布岂无堪将相,庙堂未易贱蒿莱。上书欲谒平间去,光范门前肯自媒。

素原游匡庐,梦寐不可易。弃官竟一往,不以归意近。屡扣清虚仙,杯酒话畴昔。永怀拨云峰,西麈每相忆。

折得瑶华付与谁?人间铅粉弄妆迟。直须远寄骖鸾客,鬓脚飘飘可一枝。

塞外虏尘飞,频年度碛西。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美化何因见,民歌处处同。雨申诸县足,狱奏半年空。郡阁烟光里,人家霁色中。偶吟知浅拙,将献愧明公。

烂烂明霞红日暮。艳艳轻云,皓月光初吐。倾国倾城恨无语。彩鸾祥凤来还去。爱花常为花留住。今岁风光,又是前春处。醉倒扶归也休诉。习池人笑山翁语。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