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

天公号令不再出,十日愁霖并为一。
君家有田水冒田,我家无田忧入室。
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惟两膝。
沿流不恶泝亦佳,一叶扁舟任飘突。
山芎麦麴都不用,泥行露宿终无疾。
夜来饥肠如转雷,旅愁非酒不可开。
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
不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

作品评述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公下令不再下雨,连续十天的愁云密布成了一片。你家的田地水都淹了,我家没有田地,忧虑进入了室内。不如西州的杨道士,行走万里只带两个膝盖。沿着水流航行也不厌烦,一片扁舟任由飘荡。山芎、麦麴都不需要,泥泞的路上露宿也没有疾病。夜晚饥肠如雷鸣般转动,旅途中的忧愁只有酒才能开怀。杨生自称懂得音律,手中拿着洞箫清雅而哀婉。不必再等到秋天井塌了,看到人们的白骨才端起酒杯。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苏轼和友人孔毅面对旱灾的困境。天气长期不下雨,连续十天的阴雨使人愁苦。孔毅家的田地被水淹没,而苏轼家没有田地,也因此感到忧虑。作者提到了西州的杨道士,形容他行走万里只有两个膝盖,意味着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使沿着水流航行,也不觉得疲倦,只有一片小船在飘荡。诗中还提到了山芎和麦麴,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东西,而泥泞的路上露宿也没有给作者带来疾病。夜晚苏轼饥肠辘辘,只有酒才能解愁。最后,诗中出现了杨生,他自称懂得音律,手中拿着洞箫吹奏出清雅而哀婉的音乐。最后两句诗提到了等到秋天井塌了,才会看到人们的白骨,意味着作者对于旱灾的担忧和对生命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写旱灾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感叹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写和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思考。作者通过描述孔毅家的田地被水淹没,以及自己家没有田地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忧虑和无奈。与孔毅相比,作者提到了西州的杨道士,形象地表达了简朴生活的态度。无论是沿着水流航行还是在泥泞的路上露宿,作者都没有感到厌烦和疾病,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夜晚的饥饿和旅途中的忧愁,使作者只能依靠酒来寻求片刻的宽慰。最后,作者提到了杨生,他自称懂得音律,手中拿着洞箫吹奏出清雅而哀婉的音乐。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通过艺术和音乐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词以干净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旱灾的景象,通过对比和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灾害和个人遭遇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疑问。与此同时,通过对杨生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和艺术的追求。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困境和苦难的思考,以及对于精神追求和内心寄托的渴望。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孤云起木末,翠岫插天半。一窗明暗中,乃有此遐观。

三入承明倦论思,都门祖帐忆当时。琴弹古调将归操,箧宝初心送别诗。经岁空函无一字,侵朝明镜有千丝。遥知手内封还笔,山尚堪移此不移。

马上匆匆听鹊喜,朦胧月淡黄昏。碧罗双扇拥朝云。粉光先辨脸,朱色怎分唇。暂别宝奁蛛网遍,春风泪污榴裙。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

底处娇黄蜡样梅,幽香解向晚寒开。故人未寄岭头信,先报江南春意来。

能吟能画俱精到,多得声名在世间。少病高年惟发白,为官远地却身闲。深林有寺唐碑在,古庙无人楚竹斑。物景可吟兼可画,乞君篇幅未应悭。

閒里光阴趣渐长,下帘深护一炉香。游心华藏众香国,绝胜争名翰墨场。

鸣珂揽辔玉霄东。持节散陈红。子舍已先多士,一鞭同袅春风。西瓯旧治,棠阴秀茂,竹马迎逢。正焙行驰金殿,仙班看缀夔龙。

非来非去亦非忙,所是凡为自短长。专志比徒归一等,谁知礼度畏三光。相传只要达真境,勿说辛勤却易伤。授得道心皆语默,四时八节顺阴阳。

多士池塘好,尘中景恐无。年来养鸥鹭,梦不去江湖。泉脉通深涧,风声起短芦。惊鱼跳藻荇,戏蝶上菰蒲。泛泛容渔艇,闲闲载酒壶。涨痕山雨过,翠积岸苔铺。花影沈波底,烟光入座隅。晓香怜杜若,夜浸爱蟾蜍。步逸心难厌,看吟兴不辜。凭君命奇笔,为我写成图。

独化陶钧运圣谟,八方寥廓入雄图。将军已勒边山颂,博士初修玉检书。西望忽惊新石阙,东来不是旧金舆。编年谁秉丹青笔,流落周南一腐儒。

久羡庞眉鹤发。闻望孔堂煊赫。信得彭乔仙,秘授长生真诀。奇特。奇特。吕望师周时节。才过中秋六日。对此称觞欣怿。双凤戏莱衣,金缕轻调莺舌。难得。难得。九九算犹千百。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

瓜洲人家灯火微,瓜洲波上行人希敲门买得双清酒,船在西陵逆浪归。

齿发侵寻落,风霜取次秋。口须湔乳臭,川合向东流。沈宋中尝悔,江湖晚更羞。此声专老杜,犹俟到夔州。

东邻谁种竹,偏称长官心。月上分清影,风来惠好音。低枝疑见接,迸笋似相寻。多谢此君意,墙头诱我吟。

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

凤拨鵾弦鸣夜永,直疑人在浔阳。轻云薄雾隔新妆。但闻儿女语,倏忽变轩昂。且看金泥花那面,指痕微印红桑。几多余暖与真香。移船犹自可,卷箔又何妨。

天正子,天正子,亥正较差些。床下玉灵头戴刀,手中铜叶锦添花。乞汝作飞霞城山以石龟为寿,铜荷叶盛之。辽东鹤,辽东鹤,无语鹤头斜。尘土不知灰变缟,周遭会见顶成砂。城郭待还家。

平生心事结眉头,满面风埃鬓已秋。大底出门无伎术,奈何今日路贫愁。

同时辟命新,中道改丝纶。沧海人归楚,清风子在秦。共居卿月下,独得将星邻。耸动军前檄,峥嵘席上珍。烽烟边信息,金鼓武精神。猎度天山雪,歌逢陇树春。燕台无限好,西向自沾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