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师是赴两浙宪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
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
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
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会稽入吾手,镜湖小于盆。
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

作品评述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述了送别黄师士人赴任两浙宪司的情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
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
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
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
会稽入吾手,镜湖小于盆。
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送别黄师士人赴任两浙宪司的作品。苏轼表达了对黄师士人的赞美和祝福,同时抒发了对吴越地区的哀叹和对官场的批评。

赏析:
诗词开篇表达了作者对黄师士人的敬佩之情,称他为"世久无此士",自己"晚得王孙",意味着黄师士人的才华和品德超越了时代。接着,苏轼提到黄师士人不是叔度家族的人,却能在官场上脱颖而出,说明他的才能不是凭借家世而得的。"次公门"指的是次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而次进士则是未能中举的士人。苏轼认为黄师士人的才能应该超过次进士。

接下来,苏轼谈到自己已经是白发沉下作吏的年纪,而黄师士人还年轻,但已经有了一些公正的言论。他称赞黄师士人的品行和才智,同时表达了对吴越地区的哀叹,认为这个地方长期受到官场的侵蚀。

苏轼继续批评官场腐败,称官员们倒卖官职、贪污公款,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饱不及黎元"。他听说近来渐有好官出现,但这些官员也只是渐渐浮出水面,与水底的渔民相比还是微不足道。

最后,苏轼祝愿黄师士人能够招募到一批有才能的幕僚,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在任上表现出色,"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即使身为地方官员,也能够有独立的气节和远大的抱负。苏轼提到自己曾经担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知县,称镜湖(指绍兴的东湖)都比盆子还小,比喻自己在任期间将会稽治理得井井有条。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在东来时所见到的战乱和破坏已经不存在了,意味着他对黄师士人的祝福,希望他能够在新的任职地上取得成功,不再有痛苦和困扰。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黄师士人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暗含对官场腐败的批评。他通过对吴越地区的哀叹和对黄师士人的赞美,表达了对时代局势和官场现状的忧虑。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理想官员和社会正义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南飞鹧鸪北飞鹄,黄昏鸣鸡白日烛。珊瑚石上栽兔丝,鸳鸯独宿枯桑枝。永夜凉蟾入罗幕,蝉翼不如秋鬓薄。寒塘露莲千叶红,可怜零露空随风。

长亭今古道,水流暗响,渺渺杂风沙。倦游惊岁晚,自叹相思,万里梦还家。愁凝望结,但掩泪、慵整铅华。更漏长,酒醒人语,睥睨有啼鸦。伤嗟。回肠千缕,泪眼双垂,遏离情不下。还暗思、香翻香烬,深闭窗纱。依稀看遍江南画,记隐隐、烟霭蒹葭。空健羡,鸳鸯共宿丛花。

三月和风满上林。牡丹妖艳直千金。恼人天气又春阴。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有情须殢酒杯深。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素绠夜不垂,寒波晓含洁。娇英被银床,葳蕤弄澄澈。对月还对镜,堪赏那堪折。细读太常诗,泠然莹冰雪。

一种分香自月宫。人间清绝处,小山丛。谁将仙米掷虚空。丹砂碎,糁遍碧云中。好是窦家风。年年秋色里,又香浓。风流全在主人翁。青青鬓,相映脸潮红。

不与俗人接,草堂云自封。有时鍊丹去,无处觅行从。树暖猴扪蝨,花香鹿养茸。曾期哀解后,终隐大茅峰。

未能同隐云林下,且复相招禄仕间。随月有钱胜卖药,终年无事抵归山。镜湖水远何由泛,棠树枝高不易攀。惆怅八科残四在,两人荣闹两人闲。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中铨覆拟下慈宸,又作东西补掾人。去国虽逢零霰暮,过江未失杂花春。西山气爽聊持版,白紵袍馀且制巾。星贯文稀堪乐事,联曹鲍照藻辞新。

扁舟访旧入横塘,新柳今如旧柳长。室迩入遥春寂寂,风流云散事茫茫。纵题红叶随流水,谁弄青梅出短墙。政是沈郎愁绝处,杜鹃不断叫斜阳。

客里门庭可设罗,使君千骑肯相过。心忘贵贱交游重,论及兴衰感慨多。诸老逢时起岩壑,二边何日罢干戈。老夫何预人间事,红去沧江理钓簑。

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淅淅船篷雨点声,疏疏江面縠纹生。石峰斗起三千丈,身在假山园里行。

楚客赋秋风,表表千载师。衙官生恶谤,此语将谁欺。我欲践逸轨,每苦抽思迟。譬彼款段足,焉能驰险巇。

独入千竿里,缘岩踏石层。笋头齐欲出,更不许人登。

乳燕穿帘,乱莺啼树清明近。隔帘时度柳花飞,犹觉寒成阵。长记眉峰偷隐。脸桃红、难藏酒晕。背人微笑,半亸鸾钗,轻笼蝉鬓。别久啼多,眼应不似当时俊。满园珠翠逞春娇,没个他风韵。若见宾鸿试问。待相将、彩笺寄恨。几时得见,斗草归来,双鸳微润。

西风半空鸣且号,吴天点破吴鸿高。东溪车马走送客,白露衰兰轻若毛。客当西归乃东去为何,欲及八月十五夜观洪涛。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却来广陵愿相见,拍手大笑倾新醪。一饮一石无一钱,莫管寒近脱弊袍。脱袍准酒不惜醉,天意未必冻我曹。

灵山一别无碑记,三度亲曾作国王。拄杖再探知远近,眇然天地略玄黄。

足力蹒跚少迎客,目视昏短常废书。赖是门前秋水长,沙鸥未遽与人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