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作品评述

《游惠山》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他在惠山游玩时的一段经历和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敲火发山泉,
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
色味两奇绝。

敲击火炉使山泉发出声响,
烹煮茶水躲避树林的幽静。
透明的窗户倾斜着紫色的茶杯,
色彩和味道都非常绝妙。

吾生眠食耳,
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
饥弄三百月。

我生命中只顾睡眠和饮食,
一旦满足,万种思绪都消失。
我对着玉川子大笑,
饥饿把三百个月亮玩弄起来。

岂如山中人,
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
门外无来辙。

与那些居住在山中的人相比,
我一觉醒来,山花已经盛开。
一瓢茶谁来与我共享,
门外没有任何踪迹。

诗意和赏析:
《游惠山》这首诗词以描绘作者在惠山游玩时的情景为主线,表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物质欲望和名利的超脱态度。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敲击火炉和烹煮茶水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声音和味道,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避世之态。明窗倾斜的紫色茶杯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色彩和味道,使人感受到独特的美妙体验。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他将生命中的需求局限于睡眠和饮食,并认为一旦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一切烦恼和思绪都会消失。这种态度体现了对俗世的超然追求,表达了对名利和物质欲望的超越。

在最后两句诗中,作者与山中的人进行对比。山中人是指那些与自然紧密联系、追求心灵自由的人。作者用睡起山花发来形容山中人的境界,意味着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领悟到山花开放的美好景象。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超然。他期望有人能与他一同分享一瓢茶,但门外却没有任何人来。这种境况强调了作者的独立和超脱,他能够享受孤寂的自由,与世隔绝。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苏轼在惠山游玩时的心境,表现出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红尘世界的超脱态度。通过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高斋谢公殁,此地即危楼。不改窗中岫,无停川上舟。壁阴缘薜荔,城暝笑鸺鶹。万井晓烟合,素霓横树头。

京洛先生三尺坟,阴风惨惨土和云。从来有感君皆哭,今日无君谁哭君。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 ,采葵持作羹。羹 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先生亭非伯夷筑,亭柱亦用秋山竹。但令家有满架书,何虑妻儿少饘粥。朝来相对亭上宾,洙泗尺度羲皇人。先生已死名不泯,常与此亭作标准。后来邻触阏伯怒,仆夫预起池鱼虑。拆亭拆亭生拆柱,有孙抱柱出烟去。三十年馀复改观,有孙如此不待赞。似鲁灵光偶不全,令人见此空三叹。

莫嫌暴冻势如喷,此是家家老饭盆。雨足蛟龙应得谢,秋登鸡犬亦蒙恩。频年已喜稼无贼,今岁尤欣禾有孙。回首江南田谷口,西风飒飒倍消魂。

门掩青山卧,莓苔积雨深。病多知药性,客久见人心。众鸟趋林健,孤蝉抱叶吟。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流俗方澜倒,禅心自铁顽。人于诗信老,天与病全閒。拄杖溪山曲,移尊雪月閒。相逢多拙句,为我细修删。

边城未定苦无谋,年少金多绝不忧。野战已酣红帕首,涂歌犹醉锦缠头。蛾贪银烛那知死,月恋金尊不照愁。亦欲避秦高隐去,桃花源上觅渔舟。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再到金华顶,玄都访道回。云披分景象,黛锁显楼台。雨涤前山净,风吹去路开。翠屏夹流水,何必羡蓬莱。

江上春来新雨晴,□西春水彀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洪河滔滔,撼野摧山。砥柱中立,独当狂澜。敌势焰焰,动植俱残。公俯视之,若萤燐然。知无不为,独殿中原。方事北讨,将以身先。赤羽若日,朱旗绛天。二贼巧沮,行或止还。虽配备二贼,奚足偿焉。夺之遽矣,中外悲叹。

不趁常参久,安眼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是,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平生爱竹。到处萦心曲。一日相违人便俗。栽满水边茅屋。谁知岁晚空山。佳人能慰荒寒。莫论和羹结实,且看高节停鸾。

回灯正衣裳,出户星未稀。堂前候姑起,环珮生晨辉。暗池光幂zx,密树花葳蕤。九城钟漏绝,遥听直郎归。

夜来饮酒醉如何,酒醒方知事转多。赵国未衰廉蔺在,齐城将下郦韩过。鹊飞月树无依所,龙入风江漫作波。忽有好诗来眼底,画溪榔板唱渔歌。

慵起披衣出户迟,今年最喜免招医。粗容破灶炊云子,可用芳筵佐雪儿。醉后作诗多不记,梦中读易了无疑。雨晴风爽园林密,独立清阴过午时。

史君承诏出黄扉,急桨翩翩画鷁飞。天上鹓鸾惊暂别,江边猿鹤喜频归。列城将吏瞻戎节,夹道乡人看锦衣。今古蓬莱足吟咏,更留风月待珠玑。

兹泉定力冠诸泉,故向空山独湛然。终日虚明无一物,客来惟见浪痕圆。

读君古墓作,因之怀抱萦。老夫九年前,小雏怜宁馨。一夕病弗起,殇车出北城。卜兆邻古寺,守诃乏村氓。去岁罹发掘,盗踪无由明。跋马近往视,坏垣环枳荆。藏中本无物,□至睨兹茔。玉匣患不侈,宜尔巢鼯猩。杨生昔臝葬,汉传留佳评。世事可以鉴,悲哉聊此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