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所居寒食下作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
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
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作品评述

《东都所居寒食下作》是一首唐代陈润的诗,写江南地区在寒食节的景象。

诗中描绘了江南地区寒食节的气氛。寒食节是唐代清明节前一个日子,此时江南已经初春,天气渐暖,春意盎然。诗中首句写江南地区的寒食来得早,二月杜鹃鸣,意味着寒食节是一个在春季早期就到来的节日。接着诗人描述了日暖山色初绿的景象,这是春天的象征。然而,春天中的寒意仍然存在,春寒雨即将结束,天气逐渐晴朗。

接下来的几句诗叙述了清明前的几个习俗。浴蚕是指人们拿出养的蚕宝宝,让它们在寒食节这天洗个澡,以期望它们健康成长。改火是指换季时由于天气逐渐暖和了,改动家中的固定生火点,如从屋内的炉灶移到别处。待清明则是在清明节将至之时,人们已经准备好了祭扫清明的事情。最后两句诗将目光投向了瓜田,这里有着美好的回忆,让人忆起了邵平(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人物的名字)。

整首诗情景交融,描绘了江南地区寒食节的景象。诗中春天的气息逐渐浓烈,展示了从寒冷到温暖的转变,以及人们准备迎接清明节的活动。通过描写江南地区的风俗和自然景观,诗人使读者感受到了寒食节的氛围和生活的变迁。

诗词推荐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边塞

东行西行一日过,深酌浅酌万事休。亦知衣食将不继,老甚安能怀百忧?

边塞

莫是西湖,分一派、残波剩碧。闲问著、莺仙丹事,老榕知得。荇水带长鸥踏损,柳风絮暖鱼吞入。只前山、依旧汉时青,晴还湿。亭疏好,何消密。花少好,无多植。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消渴泉斟寒玉液,留题石剥苍苔色。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

边塞

如何杀一妇,能致旱三年。妇孝无知者,知之惟老夫。

边塞

晓来佳气穿帘幕,郁郁葱葱。宝鸭烟浓。戏彩庭前玉树丛。肌肤绰约真仙子,王母宫中。欢会曾同。笑问蟠桃几度红。

边塞

儒林早岁窃虚名,白首何曾负短檠。堪叹一衰今至此,梦回闻汝读书声。

边塞

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不受尘土覆,自与人世殊。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汙。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

边塞

陆羽仙经不易夸,诗家珍重寄禅家。松恨石上春光里,瀑水烹来斗百花。

边塞

秋尽江干雁影低,怀人只隔乱峰西。生憎流水为衣带,却笑浮云学马蹄。霜下晓枫红历历,烟中寒柳碧凄凄。相期不共钱塘月,空负扁舟下霅溪。

边塞

金液还丹大道,古人万劫一传。倾心剖腹露诸篇。接引直超道岸。莫怪天机泄尽,此玄玄外无玄。留传后代与名贤。有目分明觑见。

边塞

晚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去舍已云远,问程犹向东。近来多怨别,不与少年同。

边塞

一见便见,更不再见。张颠草书,李广神箭。

边塞

水仙分地葬诗人,一片荒山野火焚。荐菊有亭今作圃,埽松无地漫留坟。蜗牛负壳黏碑石,老鹳攜雏入陇云。欲把长箫歌楚些,却怜度曲不如君。

边塞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丛鬓疏,红玉肤销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谗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官监送锁门回。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松门到晓月裴回,柏城尽日风萧瑟。松门柏城

边塞

竹坞雪封云锁,地炉温酒添火。醉来拥被高眠,恁地有何不可。

边塞

九月霰维集,南方见未曾。马寒添瑟缩,我瘦益崚嶒。穷相有如此,昔人谁似能。树深鸦屡落,滩远雁相譍。

边塞

绛账初开识马融,尊罍聊共落新宫。三千避席方怀古,四十无毡独见公。尺璧未磨终可荐,兼金久炼要加功。男儿事业真堪戏,莫把行藏问塞翁。

边塞

正夕阳间,秋光淡,鸳瓦参差华屋。高低帘幕迥,但风摇环珮,细声频触。瘦怯单衣,凉生两袖,零乱庭梧窗竹。相思谁能会,是归程客梦,路谙心熟。况时节黄昏,闲门人静,凭栏身独。欢情何太速。岁华似、飞马驰轻毂。谩自叹、河阳青鬓,苒苒如霜,把菱花、怅然凝目。老去疏狂减,

边塞

貂裘虽云温,非妾手中迹。唯此万里衣,一针三叹息。叹息恐人闻,缝时常避人。开缄勿嫌涴,中有双泪痕。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寄书问征夫,好在可当还。西风吹妾梦,夜度鲁阳关。

边塞

落叶委通衢,纷然无人扫。但睹新行迹,不见旧时道。古木依道傍,乱藤络其杪。岁暮终青青,终非本容好。世人怀往途,悟此岂不早。振衣无后期,来从汉阴老。

边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