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蜀后主题剑门

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
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
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
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

作品评述

《和蜀后主题剑门》是唐代王仁裕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描绘了一个传世名剑的故事和展现了作者的视野和情怀。

诗词中提到的“孟阳曾有语”指的是孟阳县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言:有一把名剑刊在白云棱(山脊),以示剑门(地名)的威名。

“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这两句意味着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常常以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依托,以孙权和刘备为依靠。

“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表达了作者对庸才的不屑和对具备高尚品德的人的赞美。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引领一个国家。

“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这两句所描绘的是一幅景色,也有隐喻的意味。长天路暗指险峻的山路,浓峦蔽几层表示山峦叠嶂,意味着世事复杂而艰难。

诗意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传世名剑和过去英雄人物的敬仰,抒发了对高尚品德的渴望和对庸才的不屑。同时,也通过描述山景展现了作者对于世事的理解和品味。

这首诗词运用了形容词和简洁的诗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通过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隐喻展示了作者的洞察力和才情。整体上,这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介绍

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王仁裕(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王仁裕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 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 “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王仁裕传》)。

王仁裕的生平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其先祖太原人,祖父王义甫任成州军事判官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事歧王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其孙王永锡护柩归葬故里,又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王仁裕门生、宰相李昉撰文《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于石桥斩龙村祖茔。

王仁裕的介绍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乱世,诸侯王称霸,新旧藩镇割据四方,从中原腹地到四川盆地,从哈南两广至渭水流域,战伐之声昼息夜发,民众遭兵燹涂炭,流离失所……

  在王仁裕长达四十四年的宦海仕途中,虽历经几代朝兴朝衰,皇权数次更迭,但终因其素有文名于秦陇之间而免遭后代同 乡人胡缵宗被罢黜回乡那样的厄运,于公元956年(同世宗显德 三年),以七十七岁高龄,终老于汴梁。

  但从他于《全唐诗》中仅存的一卷诗歌和其他史料。可以看 出他在作为诗人的一生中的忧国忧民之心、希冀清明盛世的政治 理想和身处乱世满怀羁旅之苦的人生情怀,这使得他在五代十国史上成为一个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诗人和作家。《追寻“诗窖”遗珍——王仁裕文学创作研究》(蒲向明)是近年出版的研究著作。

  《题麦积山天堂》是王仁裕留存的诗中写作较早的一首,这 也是他当秦州节度判官时的作品,诗曰:

  蹑尽悬空万冈梯,等闲身共白云齐。

  檐前下祝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绝顶路危少人到,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诗从“万冈梯”、“白云齐”、“群山小”、“落日低”、“人少 到”、“鹤频栖”六个角度在描写麦积山巍峨险峻的自然景观的同 时,也抒发了他登万仍山而小天下,期望大展一番凌云壮志的美 好愿望。而在公元921年,年已四十二岁的王仁裕离开故乡到兴元 (今陕西汉中)任节度使判官时写下的《题斗观山》一诗,表达 的则是一个诗人离乡背井,前途未卜,既想抛却尘世之梦、拨宅 成仙,又眷恋着故土希冀有一个太平盛世的迷茫、痛苦的心境。

  诗曰:

  霞衣敬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降霄。

  拨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

  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

  为有故办松柏健,露华凉叶铍金飘。

  “当时若效还而楚,尺寸中华未前侵,”这则是公元928年,他再度南下兴文,瞻仰兴之南山淮阴侯庙时,感古怀念写下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他面对祖国河山支离破碎、民众深受其苫而痛心疾首的情感。

  公元936年,石敬瑭取后唐而代之,建立后晋,王仁裕初为郎中,后升任谏议大夫。这期间,他曾奉命出使十国之一的南平国,途中,遇一书生因恃才傲物而遭全家坑杀之事,悲愤之余,他赋诗凭吊:

  立马荒郊满目愁,伊人何罪死林丘。

  风号古木悲长在,雨湿寒莎泪暗流。

  莫道文章为众嫉,只应轻薄是身仇。

  不缘魂寄孤山下,此地堪名鹦鹅洲。

  我们可从感受到其中不仅有物伤其类的哀恸,更有对唐末五代干戈扰攘、武夫悍卒嗜杀成性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除诗歌而外,王仁裕的文章在当世亦堪称出类拔萃,独具特色和魅力。他著有《紫阁集》、《乘招集》、《王氏见闻录》、《玉堂闲话》、《人洛记》、《开元天宝遗事》,并辑有《国风总类》五十卷。其中《开元天宝遗事》以直录和写实笔法,记述了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65年)问的佚闻琐事,有人物特写,如名臣姚祟、宋璋、张九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名流如大诗人李白等,同时也有写当时风俗时尚的《传书燕》、《鹦鹉告事》、《探春》等篇,对研究当时民风民俗很有资料价值。《玉堂闲话评注》是蒲向明搜集整理《玉堂闲话》的今存单行注本。可惜《王氏见闻录》大多早已散佚,已难见全貌,对于作为王仁裕后人的我们,已很难读到,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王仁裕的轶事典故

  [公元八八o年至九五六年]字德辇,甘肃礼县人。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卒于周世宗显德三年,年七十七岁。少孤,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荣。年二十五,始就学。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唐末,为秦川节度判官。后仕蜀为翰林学士。唐庄宗平蜀,复以为秦川节度判安官。废帝时,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晋高祖时,为谏议大夫。汉高祖时,复为翰林学士承旨,迁户部尚书。罢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仁裕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由是文思益进,乃集其生平所作诗万余首,号西江集,凡百卷。《五代史本传》宋史艺文志有乘辂集五卷,紫阁集五卷,紫泥集十二卷,紫泥后集四十卷,及开元天宝遗事四卷,并行于世。

诗词推荐

车马东城咱,芬芳数里尘。风光不相待,愁杀未游人。

脸晕轻红酒力微,真妃半醉夜深时。杜鹃叫落花梢月,独倚东风睡不足。

书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纱窗燕拂檐。莲子数杯赏泠酒,柘枝一曲试新衫。阶临池面胜看镜。屋映花丛当下簾。谁倚南楼指新月,玉鉤素手两纤纤。

道情寄远岳,放旷临千仞。香路延绛驺,华泉写金印。日欹诸天近,雨过三华润。留客云外心,忘机松中韵。灵嘉早晚期,为布东山信。

且听且听。汨汨尘劳,如何得醒。女男是、玉*金枷,把身躯缚定。百年韶景风灯影。怎留他光莹。早悟斯、疾速修行,永完全性命。

桂树鸳鸯起,兰苕翡翠翔。风高丝引絮,雨罢叶生光。蝶粉花沾紫,蜂茸露湿黄。愁酲与消渴,容易为春伤。

十二层楼春色早。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堤柳岸花连复道。玉梯相对开蓬岛。莺啼乔林鱼在藻。太液微波,绿斗王孙草。南阙万人瞻羽葆。后天祝圣天难老。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珮,闇识令君香。玉漏随铜史,天书拜夕郎。旌旗映阊阖,歌吹满昭阳。官舍梅初紫,宫门柳欲黄。愿将迟日意,同与圣恩长。

官军两岸护龙丹,麦饭鱼羹进不休。宫女垂头空作恶,暗抛珠泪落船头。

故人夙有瓜畦约,走送筠篮百里间。翠{左无右瓦}琼罂才一握,极知风味胜黄斑。

官初执宪称雄才,省转为郎雅望催。待制松阴移玉殿,分宵露气静天台。算棋默向孤云坐,随鹤闲穷片水回。忽忆十年相识日,小儒新自海边来。

遍看韶淑万花林,谁似秋风巧力深。点注红泥千日酒,剪裁紫磨十分金。色迷仙令疑勾漏,香醉姮娥忘藁砧。莫把钓竿烟外去,珊瑚休道海中沉。

多年不访凤山春,清赏归时肯见分。伏虎移来湖上石,瑞龙飞下海南云。眼根磊落祛尘翳,鼻观清虚发妙闻。坐对翛然谁与语,绿阴蝴蝶自成群。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

卜兆虽自古,迩来闻见殊。一言福后嗣,百计走愚巫。用意非流俗,惟贤毕此涂。徐看好兄弟,玉立骋天衢。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一帆江上暮潮平。骑鹤过瑶京。湘波山色青天外,红香荡、玉佩东丁。西圃仍圆夜月,南风微弄秋声。阿咸才俊玉壶冰。王母最怜生。万年枝上千年叶,垂杨鬓、春共青青。连唤碧筒传酒,云回一曲双成。

二圣已重劝了,西京无一尘飞。白衣山人辞去,青袍拾贵步归。

物外无寒暑,从教岁月深。虚间浑属我,宠辱不惊心。贫乐知书味,诗豪借酒吟。山居何所有,万籁奏清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