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秋月。

出自南北朝代沈约的《八咏诗(其一)登台望秋月》

出自南北朝沈约的《八咏诗(其一)登台望秋月》

拼音和注音

wàng qiū yuè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秋月:1.秋夜的月亮。2.秋季。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原诗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

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

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

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桂宫袅袅落桂枝。

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

雁门早鸿离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

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

别客对之伤且慕。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

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墀之皎皎。

含霜霭之濛濛。?天衢而徙度。轹长汉而飞空。

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散朱庭之奕奕。

入青琐而玲珑。閒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

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

淹留此山东。

诗词推荐

印留麋鹿野禽踪,岩壁渔矶几处逢。金谷晓凝花影重,章华春映柳阴浓。石桥羽客遗前迹,陈阁才人没旧容。归去扫除阶砌下,藓痕残绿一重重。

脱冠残发冷飕飀,北斗阑干河汉秋。木末有风栖鹊起,亭皋无月乱萤流。酒悭仅得时时醉,诗退难禁夜夜愁。欲睡不妨还小立,一声菱唱起沧州。

白波四面照楼台,日夜潮声绕寺回。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

脱离劳动逾三世,来到农村学绩麻。鹅鸭池塘看新绿,依稀风景似归家。

一门伯仲知谁似,四海文章正数君。何事与予如旧识,由来于世两相闻。闲官各喜光阴剩,胜地空多物色分。忽复翩然从此去,便应变化上青云。

至後雨如泻,晴来热更多。簿书沾汗垢,岩石思藤萝。赖有祠宫静,时容俗客过。老郎无不可,公子亦能和。道胜还相接,禅迷屡见诃。清凉生绝念,烦暑散沉疴。古木便张幄,鸣禽巧当歌。桃香呈绛颊,瓜熟裹青罗。饭细经唇滑,茶新到腹薖。剧谈时自笑,饱食更无它。适意未应厌,後游

树合猿啼远,崖荒虎迹新。寻常惯居者,辛苦恐行人。

赠君长铗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一朝得见暴公子,櫑具欲与冠争峨。岂比杜陵贫病叟,终日长镵随短蓑。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诃。故将换砚岂无意,恐君琱琢伤天和。作诗反剑亦何谓,知君欲以诗相磨。报章苦恨无好语,试向君砚求余波。诗成剑往砚应笑,那将屋漏供悬河。

场屋峥嵘气,虽平岂易干。江湖双鬓古,师友一灯寒。戍柝犹传檄,渔烟自钓竿。极知书有种,吾道未凋残。

一年景让秋光奇,山水秋来皆有姿。君於何处相人物,谁为盗跖准伯夷。伯夷海滨待时清,秋空无云正清时。相人不若相时好,相时而动谈笑麾。笑杀冯道五季时,兴亡不喜而不悲。相师试相冯道相,视国传舍如弈棋。

不到麟洲五百年,归来风日尚依然。稚龙化作雪衣女,来问东华古玉篇。

枢电光旋。应九五飞龙,大造登乾。万国冠带,一气陶瓦,天眷自古雄燕。喜光临弥月,香浮动、太液秋莲。凤楼前。看金盘承露,玉鼎霏烟。梨园。太平妙选,赞虎拜兕觞,鹭序*班。九奏虞韶,三呼嵩岳,何用海上求仙。但岩廓高拱,瓜瓞衍、皇祚绵绵。万斯年。快康衢击壤,同戴

生为帝子贵,本自历数归。历属万亿年,帝五寿无期。今夕果何夕,欲颂皆赘辞。但愿王此心,无忘始生时。

饮马临浊河,浊河深不测。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思君正如此,谁为生羽翼。日夕大川阴,云霞千里色。所思在何处,宛在机中织。离梦当有魂,愁容定无力。夙龄负奇志,中夜三叹息。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班张固非拟,卫霍行可即。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飧食。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青虚为钓复为钩,断萦篮儿没底舟。随放荡,任横流,玉浪堆中得自由。

著雨林花暗,敲风槛竹幽。翠屏疏得梦,红叶忽惊秋。

瘴塞蛮江入洞流,人家多在竹棚头。青山海上无城郭,唯见松牌出象州。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瞑倚蒲团卧钵囊,半窗疏箔度微凉。蕉心不展待时雨,葵叶为谁倾夕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