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

赠君长铗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
一朝得见暴公子,櫑具欲与冠争峨。
岂比杜陵贫病叟,终日长镵随短蓑。
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诃。
故将换砚岂无意,恐君琱琢伤天和。
作诗反剑亦何谓,知君欲以诗相磨。
报章苦恨无好语,试向君砚求余波。
诗成剑往砚应笑,那将屋漏供悬河。

作品评述

诗词:《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赠君长铗君当歌,
每食无鱼叹委蛇。
一朝得见暴公子,
櫑具欲与冠争峨。
岂比杜陵贫病叟,
终日长镵随短蓑。
斩蛟刺虎老无力,
带牛佩犊吏所诃。
故将换砚岂无意,
恐君琱琢伤天和。
作诗反剑亦何谓,
知君欲以诗相磨。
报章苦恨无好语,
试向君砚求余波。
诗成剑往砚应笑,
那将屋漏供悬河。

中文译文:
送给长铗兄,兄弟应当高歌,
每次吃饭没有鱼,感叹自己像被蛇束缚。
有一天遇见了嚣张的公子,
装束华丽,欲与王冠争峰。
难道与杜陵的贫病老叟相比,
整日里拖着短蓑衣长镵(一种短刀)。
斩蛟刺虎的英雄老了无力,
带着牛皮佩戴犊子的牛仔被官吏所嘲讽。
因此选择换砚台并非无意,
担心兄弟的珠宝镌刻会伤害到天和(指天命)。
作诗反对使用剑,这又是何意呢?
知道兄弟欲以诗来交流。
在文报上苦恼没有好文章,
试着向兄弟的砚台寻求一丝余波。
诗写成了,剑却飞向砚台,应该会嘲笑我,
屋漏的水滴供养着悬浮的河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长铗的赠诗。诗中表达了苏轼对长铗的思念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与长铗不同命运的感慨。

诗的开头,苏轼赞美长铗应当高歌,但在生活中却常常感到受困,没有自由,就像被蛇所束缚。接下来,苏轼提到自己与长铗的不同遭遇。苏轼遇到了一个嚣张的公子,他的装束华丽,意图与王冠争峰,而苏轼却与杜陵的贫病老叟相比,整日里拖着短蓑衣和长镵,生活艰辛。苏轼用斩蛟刺虎来形容自己年迈力衰,带着牛皮佩戴着犊子的牛仔,却被官吏所嘲讽。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谈到了砚台和剑的象征意义。他表示选择换砚台并非无意,而是担心自己的珠宝镌刻会伤害到天和,表达了对长铗的关切之情。此外,苏轼也谈到了诗和剑的关系,他说作诗反对使用剑,却欣然接受以诗相磨的方式与长铗交流。他苦于无法在文报上写出好文章,因此试着向长铗的砚台求取一丝余波,希望能够得到灵感和启发。最后,苏轼表示他的诗写成后,剑会飞向砚台,而屋漏的水滴却供养着悬浮的河流,暗示着他的作品可能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长铗的敬重与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在官场和社会上的挫折和无奈。他通过诗歌与长铗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对文学创作和生活困境的思考和抱怨。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苏轼与长铗两个不同命运的人物,以及诗与剑的象征意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为问谁今有好怀,园林春色不须来。王孙草向荒城短,驿使梅因战阵回。但道胡尘迷上苑,不闻汉诏出中台。痛心一日复一日,何日皇威遍九垓。

鸳鸯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惊笑,云间比翼多。

细数东京士,无如许郭优。山林异朝市,姓字欠书邮。久已巢由隐,难成李郭舟。三衢春有脚,山屋好中秋。

逃暑迎春复送秋,无非绿蚁满杯浮。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消万古愁。几为芳菲眠细草,曾因雨雪上高楼。平生名利关身者,不识狂歌到白头。

出郭不知远,沿林新笋成。柳桥尘乍染,枳径雪初明。客到山云起,鱼跳春水生。岩扉对轩敞,遥识读书声。

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山东诸侯国,迎送纷交驰。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公吏奉纁组,安车去茅茨。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群公朝谒罢,冠剑下丹墀。野鹤终踉跄,威凤

龙孙袅袅初辞箨,凤尾娟娟拟受风。疏影向人翩欲舞,梦残依约月庭空。

天工未放二阳生,留得尧阶一叶蓂。庆诞仙源贵公子,祥开南极老人星。日随宫线添无尽,貌比庄椿看更青。岁岁华堂祝眉寿,笙歌声里雪梅馨。

乡路绕蒹葭,萦纡出海涯。人衣披蜃气,马迹印盐花。草没题诗石,潮摧坐钓槎。还归旧窗里,凝思向馀霞。

数自倾心结友时,几离还合合还离。三年夜话灯知尔,千里秋怀月鉴之。黄卷孰非妲领会,青云终不负襟期。相逢有一设不尽,前此区区枉梦思。

九霄析命降丝纶,荣列青宫听侍亲。著□显通天上籍,循陔重看每边春。入为鸳鹭行中客,归作烟霞象外人。一自二疏东去事,唯公千载断芳尘。

挥扇解衣真早计,果然一夕变春阴。屋头瓦裂风掀户,床上珠跳雪满衾。我自不妨高枕卧,人今更有惜花心。此行特地非乘兴,明日扁舟兴亦深。

拟占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花县到时铜墨贵,叶舟行处水云和。遥知布惠苏民后,应向祠堂吊汨罗。

数朝从款看伊流,夜卜香山宿石楼。会有凉风开远意,更和烟雨弄高秋。

自从顿悟了无生,动寂无非共佛行。人问正因无可表,扬眉之外更无能。

贤愚共在浮生内,贵贱同趋群动间。多见忙时已衰病,少闻健日肯休闲。鹰饥受绁从难退,鹤老乘轩亦不还。唯有风流谢安石,拂衣携妓入东山。

寒淮千里群冰下,古岸枯槎黄苇枝。忆得天津桥下见,五门春动雪消时。

短衣射虎早霜天,叹息南山又七年。唾手每思双羽箭,快心初见万楼船。平波漫漫看浮马,高柳阴阴听乱蝉。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旧果岂非好,截树接新枝。欲变明年花,曾不根本移。屈彼自然性,曰兹山木卑。子才实艳富,久为人所推。固当升高科,我送作此诗。

沧浪万顷,厌尘缨、手掬清流频洗。落日孤云烟渚净,鸥没澄波心里。一舸横秋,两桡开浪,霜竹醒烦耳。萧萧风露,梦回月照船尾。须信闲少忙多,壶觞并赋咏,莫辜云水。乘兴前溪溪转□,隐约归帆天际。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总胜春桃李。浮丘何在,与君共跨琴鲤。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