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送裴秀才赴举

汉家招秀士,岘上送君行。
万里见秋色,两河伤远情。
王师出西镐,虏寇避东平。
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

作品评述

《岘山送裴秀才赴举》是唐代皎然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裴秀才从岘山出发赴举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祝福和对军队征战的深沉思念之情。

中文译文:
汉家征召才子,我在岘山为你送行。千里眼前看到了丰收的秋景,心中却感受到了河水东去的伤感爱意。王师去了西镐,辽贼不得不避开东平。你将会成为天府的官员,未来回首楚水清澈明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裴秀才赴举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祝福和对国家战争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汉家征召才子"说明裴秀才是政府选拔的人才,他受到国家的召唤。"岘上送君行"表示诗人在岘山为他送行,送他上路。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祝福和关心。

第二句"千里见秋色,两河伤远情"描绘了长途旅途中的景色,秋天的丰收景象。"两河伤远情"指的是裴秀才离别时的思念之情。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思念和关切。

第三句"王师出西镐,虏寇避东平"指的是国家出兵征战的情景。"王师"代表国家的军队,"西镐"是国家的西部边境,指的是国家出兵的方向。"虏寇"指的是敌对势力,"东平"则是国家的东部边境,辽贼只有避开才能躲过国家的军队。这句描绘了国家战争的胜利过程,表达了对国家力量的赞美和期望。

最后一句"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预示着裴秀才将会在国家获得地位和荣誉,回首时,会看到楚水清澈明亮。这句表达了对裴秀才未来的祝福,并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和平的向往。

总体来说,《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表达了对裴秀才的祝福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和国家战争的胜利过程,表达了对国家力量和未来的期望。

作者介绍

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灵运十世孙也。居杼山,文章儁丽,颜真卿、韦应物竝重之,与之酬倡。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于祕阁。诗七卷。 皎然,福州人。嗣灵峰。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诗二首。(《全唐诗》卷八一五所收皎然为贞元间僧,此为另一人)

诗词推荐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哲理

运偶千龄旦,家传万石风。五朝京兆尹,三世大司空。致主唐虞上,论经伏郑中。生钟维岳瑞,葬复近神崧。

哲理

晋宋齐梁几帝陵,土堆谁解有英灵。三台五省纷纷改,惟有钟山只麽青。

哲理

八年不见此山青,一见殊增老眼明。鬓发已从霜露改,翠屏只在水天横。纤尘不染皆秋色,久间相於若世情。朝爽夕佳常领略,去来争似钓舟轻。

哲理

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傍边醉客来。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回。

哲理

天赋经纶满壮怀,饱於敭历老其才。江东见谓无卿比,今世谁能舍我哉。岭表分弓宽上雇,淮头弄印待公来。玉阶宜罄忠言告,闻说天边有诏催。

哲理

秋入园林日夜稀,慨然那复更临岐。暗中摸索非其物,海内流传会有知。岂但文章振吾道,更蕲饥溺济斯时。直声旧著尚书履,召节行闻夜席思。

哲理

游人等得春晴也。处处旗亭堪系马。雨前秾杏尚娉婷,风后残梅无顾藉。忌拈针线还逢社。斗草赢多裙欲卸。明朝双燕定归来,叮嘱重帘休放下。

哲理

噫神何亲,惟德是辅。玉牲具陈,诚则来顾。我开明堂,遵国之故。尚蒙居歆,以笃宗祜。

哲理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哲理

向来羞作绕枝飞,刘表区区不足依。索饭儿嗔郎罢出,画眉人约藁砧归。食鱼底处容长铗,射虎今方尚短衣。老缚一官行未得,羡君去采故山薇。

哲理

镫花三五夜,鼓笛十分春。欲见太平事,谁非沈醉人。

哲理

云协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哲理

老禅趺坐处,疏竹翠泠泠。秀色分邻舍,清阴覆佛经。萧萧日暮雨,曳履绕方庭。

哲理

夹巷重门似海深,楚猿争得此中吟。一声紫陌才回首,万里青山已到心。惯倚客船和雨听,可堪侯第见尘侵。无因永夜闻清啸,禁路人归月自沈。

哲理

西山落日浴长江,并贯清溪作一光。千嶂围来天四合,孤城涌出水中央。楼台王塔云间见,杨柳金堤镜里长。客子要穷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

哲理

一种端溪石,下岩滋别源。千金腾有翼,尺璧走非跟。自顾婆娑质,适堪椎钝根。终焉老茅屋,已矣献金门。

哲理

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夜雨荆江涨,春云郢树深。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

哲理

已分机上肉,谁藏腹下刀。安知羊不死,乃复自羊羔。

哲理

紫盖嫩贴水,玉梢长刺沙。避风红出没,惊雨绿交加。

哲理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