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少卿赴召十首

谁将蜀柳赠行人,曾伴灵和殿下春。
笑煞后来门下客,风流不似乃翁身。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宋代作家李新的《送张少卿赴召十首》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谁将蜀柳赠行人,
曾伴灵和殿下春。
笑煞后来门下客,
风流不似乃翁身。

诗意:
这首诗是送别张少卿赴官场的十首之一。诗人用蜀柳来赠送行人,这些柳树曾经陪伴着皇帝和灵和殿下度过春天。诗中提到了后来的门下客,他们能引人发笑,但他们的风流度远不及诗人本身。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蜀柳的赠送,表达了诗人对张少卿的送别之情。蜀柳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因为它们在春季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这里,蜀柳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人生的春天。诗人提到了与皇帝和灵和殿下一起度过的春天,暗示着张少卿在官场上将会经历荣耀和辉煌。

诗的后两句则描绘了门下客与诗人自身的对比。门下客是指后来的官员,他们可能在官场中风光一时,但他们的风流才华远不及诗人。这里的"笑煞"意味着他们的表现引人发笑,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或风格不够高雅。而"乃翁身"指的是诗人自己,"乃"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指示代词,表示"正是",这里表示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华高于后来的官员。

整首诗词通过对蜀柳、春天和后来的门下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张少卿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己的自豪和自信。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李新独特的写作风格。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池上微雨收,凉月吐空谷。萧萧败垣柳,疏影覆我屋。草深蛤争鸣,荷折鹭惊宿。偶此遂闲情,居然忘宠辱。

邛州崔录事,闻在果园坊。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应愁江树远,怯见野亭荒。浩荡风尘外,谁知酒熟香。

轧轧笋舆过翠微,路经蓬岛锁云霏。雨从半岭岩窝出,云在行人脚下飞。

明珠翠羽。小绾同心缕。好去吴松江上路。寄与双鱼尺素。兰桡飞取归来。愁眉待得伊开。相见嫣然一笑,眼波先入郎怀。

风涛秋渡阙,烟雨晚村孤。

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

儿童嬉戏杏花堤。春归不解悲。重来草露湿人衣。无花空绕枝。曾学道,久忘机。一尊甘若饴。平生鱼鸟与同归。临风心自知。

二器入范围,物物皆吾琴。外响蕴真寂,中虚含妙音。世人若著相,正堕声色林。那知反听处,万象融一心。伊余晚闻道,奇病得聋喑。诗成自吟咏,酒热诗献斟。山高水洋洋,子期亦已沉。燕坐忽神游,月明秋夜深。

作诗直欲到天悭,於蔿应如元鲁山。我隐自便甘曲渚,子来相与钓清湾。闲中日月诗书府,地上神仙人世间。寻柳问花千古意,窗前幽草不须芟。

久落殊乡今始回,学门未改旧崔嵬。交游髭鬓绿成白,斋馆檐楹朱上煤。同舍无多登仕路,连年已半入泉台。阍人怪我面尘土,不道功名心亦灰。

众人庵尽圆,君庵独云方。君虽乐其中,无乃太异常。劝君刓其角,使称著月床。自然制度稳,名号亦可详。东西南北不足辨,左右前后谁能防。愿君见听便如此,鼠蝎四面人恐伤。

京洛倦游后,江南感慨多。壮怀伤岁月,醉眼小山河。无路通谈说,穷年谩揣摩。知音如有遇,终采击辕歌。

东君意浅著寒梅,千朵深红未暇裁。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

叩门剥啄涕沾襟,忽忆僧孙病骨侵。壁上卧龙香线断,柱间题凤墨痕深。仓皇不瞑思君眼,辗转犹希住世心。真意自天渠信否,赠篇聊当阁中箴。

王子昔凌霓,国人兹拜马。依稀日夜笙,声入寒泉泻。空传七日期,飞鹤何时下。

吕蒙江上橹犹羞,曹操徐州血尚留。千古渭滨并岘首,泪痕不逐谷陵收。

对酒应从暮吹号,酒行还喜荐溪毛。若将物象评诗思,须向江头看怒涛。

千载威名文正公,忽瞻遗笏照双瞳。敢从象齿窥清裁,屡批龙鳞奋大忠。秉立定知端若植,至今犹想气如虹。舍人接武登廊庙,宜宝甘棠振祖风。

岁暮怀感伤,中夕弄清琴。戾戾曙风急,团团明月阴。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

只愁江水去无还,石打银涛倒上滩。道是此滩天下恶,古今放过几樯竿。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