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碍云山楼诗二首

海之雨兮油油,雨我田兮有秋。
海之山兮离离,障我疏兮东之。
云之动兮跹跹,吾与云动兮动而不迁。
山之静兮层层,吾与山静兮静而不停。

作品评述

诗词:《不碍云山楼诗二首》

中文译文:
第一首:
海中的雨滴油油滴落,雨滋润了我的田地,沐浴秋天的气息。
海中的山峦离离远去,阻挡了我通往东方的道路。
云朵飘动翩翩起舞,我与云一同动,却不离去。
山峦静谧层叠叠,我与山一同静,却不停息。

第二首:
山水间的楼阁高耸,云雾弥漫其中。
楼阁矗立于高山之间,犹如仙境般的存在。
云雾轻盈飘动,伴随着我在其中行走。
山峦静穆层层叠,我与山一同静默,感受着它们的永恒存在。

诗意:
这两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与之融合的心境。诗中的海、山、云等元素,通过形容词的运用,展现出它们各自的特质和状态。海雨滋润了田地,山峦阻隔了前行的道路,云雾飘动轻盈,山静而层层叠叠。诗人与自然景物相互呼应,共同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变化不居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诗人以海、山、云等元素来象征自然界的变化和永恒,通过运用形容词和动词,将它们赋予了生动的形象。诗人与自然景物相互交融,共同感受变化和静谧的存在。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恬静,呈现出一幅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画面。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共鸣。

诗词推荐

溪云莫怪尘埃面,更与青山把一杯。未省此诗容写否,闻渠曾识谪仙来。

乌藤黄葛一山癯,万事从人笑阔迂。作计尚余诗气习,遣閒须著睡工夫。

翠壁开天池,青崖列云树。水容不可状,杳若清河雾。常闻先生教,指示秦仪路。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偶因从吏役,远到冥栖处。松月想旧山,烟霞了如故。未遑炼金鼎,日觉容光暮。万虑随境生,何由返真素。寂寞天籁息,清迥鸟声曙。回首望重重,无期挹风驭。

早夏景延永,烈日天中央。欻欻燎原野,中人如探汤。病肺苦焦渴,吐舌生喉疮。蔗浆与茗饮,未易苏膏盲。稍惊气象变,云物来冥茫。仰枕视簷际,浩浩浮沧江。忽得灌顶偈,酒然心地凉。雷公未鼓怒,风伯何猖狂。扫荡太宇空,万影纔斜阳。俯辞楚台上,拱立齐鼎旁。一介命蝼蚁,敢干

花过木阴合,溪云生暮凉。牛行响白水,鹭下点青秧。古寺宛如昔,稚松森已行。耆年不下榻,童子为烧香。

直言请剑斩安昌,勿谓朱游只素狂。君看汉家文景业,张侯能以一言亡。

寂寂老仟家,苍山一迳斜。还丹延日月,洞府足烟霞。野鹤千年寿,灵桃风度花。岂知人世上,尘事乱如麻。

安东窝中自在身,犹嫌名字落红尘。醉吟终日不知老,经史满堂谁道贫。长掩柴荆避寒暑,只将花卉记冬春。料非闲处找乖客,乃是清朝避世人。

元阳烹炼金光阙。不使暗魔来盗窃。常持清净有功能,永结神丹无漏泄。闲心一片如冰雪。自有长生无夜月。盖因离坎虎龙调,消尽我人猿马

可怜翡翠随鸡走。学绾双鬟年纪小。见来行待恶怜伊,心性娇痴空解笑。红蕖照映霜林表。杨柳舞风腰袅袅。衾余枕剩尽相容,只是老人难再少。

乐则行之忧则违,大都知命是男儿。至微功业人难必,儘好云山我自怡。休掸烟岚虽远处,且乘筋力未衰时。平生足外更何乐,富贵荣华过则悲。

书舸西风五两斜,淮淝将命去程赊。衣缨黄阁相君后,门巷青春学士学。驿路新袍欺草色,公筵大白醉榴花。谢庭兰玉多才思,休瀚裁诗对客夸。

雨气濛濛草满庭,式微吟剧更谁听。诗逢匠化唯贪住,日觉恩深不易铭。心苦只应消鬓黑,梦游频入倚天青。从兹还似归回首,唯祝台星与福星。家在严陵钓渚旁,细涟嘉树拂窗凉。难医林薮烟霞癖,又出芝兰父母乡。孤帆好风千里暖,深花黄鸟一声长。终期金鼎调羹日,再近尼丘日月光。

迹就空门退,官从画省迁。住持良有愿,朝谒穴无缘。 ——王遘身净金绳内,心驰玉扆前。 ——皎然荣添一两日,恩降九霄年。 ——齐翔慕法能轻冕,追非欲佩弦。 ——李纵栖闲那可久,鸳鹭待行联。 ——崔子向

村獒奋迅出篱笆,欲吠还休唤可拿。不是忘机太驯狎,那回曾宿那人家。

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一湾流水小,数亩故城荒。回首江南路,青山断夕阳。

否极尝闻泰,嗟君独不然。悯凶才稚齿,羸疾主中年。馀力文章秀,生知礼乐全。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不恨依穷辙,终期济巨川。才雄望羔雁,寿促背貂蝉。福善闻前录,歼良昧上玄。何辜铩鸾翮,底事碎龙泉。鵩起长沙赋,麟终

四时俱橐签,一气自回旋。谁谓春风力,能专万物权。荣枯忘晦朔,霜雪抱贞坚。赋分有深浅,殊非天道偏。

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