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酬李质夫

逸少池边有旧山,几年征泪染衣斑。
驽骀自饱方争路,騕褭长饥不在闲。
雪涨江南归浩荡,烟埋河朔去间关。
劳歌一听皆愁思,况我心非木石顽。

作品评述

诗词:《次韵奉酬李质夫》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逸少池边有旧山,
几年征泪染衣斑。
驽骀自饱方争路,
騕褭长饥不在闲。

雪涨江南归浩荡,
烟埋河朔去间关。
劳歌一听皆愁思,
况我心非木石顽。

中文译文:
在逸少池边有座古山,
多年辗转战争泪染衣斑。
普通的马匹得到足够的饱食才争先闯路,
高贵的马儿却长期饥饿而不闲散。

大雪融化江南河水汹涌,
烟雾笼罩河朔地区断绝交通。
听到劳歌时都感到忧愁思绪,
更何况我内心不是像木头石块那样固执顽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李质夫的回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战乱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心情。

诗的开头描述了池边的古山,暗示了诗人年少时的逸闲生活。接着,诗人提到几年的战乱使他的衣衫沾满了征泪,表达了他的辗转战争经历和痛苦心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马匹的比喻,以驽骀与騕褭相对照,表达了平凡百姓与贵族的不同遭遇。驽骀在得到充足饱食后才争夺前进的路途,而騕褭则长期饥饿并不能闲散。这种对比凸显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恶劣环境。大雪融化后的江南水位上涨,河朔地区被烟雾笼罩,交通受阻。听到劳歌时,人们都感到忧愁,这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困顿。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痛苦,他的心思不像木头和石块那样固执顽强,而是充满了忧愁和痛苦。诗人通过描绘战乱的景象和自身的感受,抒发了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以其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王安石诗歌创作中的一部优秀之作。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推荐

海上游三岛,淮南预八公。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缩地朝珠阙,行天使玉童。饮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风。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濛。

春山夜多雨,点苹生水涘。谁与赏幽芳,惟有岩中子。抱琴沙上立,日暮清风起。

一病百志堕,起逢秋物阑。力弱未胜行,厌闻客言山。言山多在远,虽近尚莫攀。拏深吾无舟,逐陆谁借鞍。不如无所闻,收心就恬安。南轩颇扶疏,古木高四观。不知秋叶疏,但怪朝影斑。羸躯便偃侧,藉有藁与莞。仰攀孤云高,卧见飞鸟褱。苟此且自适,何能谋所艰。

高桥第一战功收,从此江沱岁月悠。顾我壮怀成槁木,令人老泪落荒洲。西风何处鸡豚社,东里此时鱼蟹秋。一笑回头便今古,赏心乐事可重不。

撞烟楼,不知羞。闢蟭螟眼,辊百花毬。四七二三阿辘辘,不思万里有崖州。

昔予居南山,乐有同心人。形迹不暂乖,栋宇复为邻。有酒更相呼,得粟还我分。时时榛曲中,相携采荆薪。两贤不相猜,所贵得其真。一朝各异路,隔涉吴与闽。拙宦失其宜,薄责恒苦辛。慈母抱沉忧,兴言涕盈巾。昨者访故庐,松竹稍或存。依依亲旧迹,戚戚感良辰。命驾欲相求,风波

当年双桧是双音,相对无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

闻说水东寺,旧有丞相家。小舟呼野渡,瘦马入梅花。龛像威容古,岩镌岁月赊。子孙今替落,相顾复咨嗟。

有生必死理之常,酒到何为不举觞。未问刘伶坟上土,何妨张咏鬓边疮。叔和解诀行尸脉,仲景工言越婢汤。知命吾当谢医药,服膺参也战兢章。

凤凰台畔,玉几峰前。筑著磕著,夙世生冤。

安得采虚石,师道欲吾广。虽然成术业,曾不计少长。孔孟久已亡,富贵得亦傥。後生不闻义,前辈惧为党。退之昔独传,力振功不赏。舌吻张洪锺,小大扣必响。近世复泯灭,务觉多忽怳。今子诚有志,方驾已楼枉。自惭怀道浅,所得可下上。正如种青松,而欲托朽壤。典丹皆可寻,圣言

碧空无雨忽潺潺,此水何人激在山。塔现玉光依石侧,柱因冰冻沥檐间。长风浩荡更相和,元气淋淳挽不还。欲究本来源出处,湘江谁借一枝斑。

鸡声踏晓呼,呼起扶桑乌。含光如车轮,碾云踪迹无。谁教夸父逐,远向邓林趋。复复海底转,循环似辘轳。

人言太白豪,其诗丽以富。乐府信皆尔,一扫梁隋腐。余编细读之,要自有朴处。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丽句。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沈宋非不工,子建独高步。画肉不画骨,乃以帝闲故。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知

尧考闻忧日,公身病瘁时。哀情知痛极,疾势转增危。梁坏将安放,天胡不憗遗。此为天下恸,未敢哭其私。

孤吟绕桐砌,时节又西风。怅望新秋在,欢娱往事空。柳条微减翠,蓼穗已飘红。正是多伤感,仍将别恨中。

本来无物,当处出生。白毵毵之头发,乌律律之眼睛。谁敢居尊宿,僧相奉老成。现威仪,住灭定。随影响,放光明。玳瑁海深难寻含月之蚌,珊瑚林没谁见{左马右展}潮之鲸。

契阔北京。劬劳西郢。守官末局。年月已永。孰是疲劣。逢此多□。厚颜既积。在志莫省。

门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涧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覆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高低相倚向,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居然抱慈孝,根底信天成。吾闻唐之人,孝行常欣欣。郓州张公艺,九恣同一门。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冯宿丱岁时,随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