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

夜上青楼去,如迷沿府深。
枝歌千调曲,客杂五方音。
藕白玲珑玉,柑黄磊落金。
酣歌恣萧散,无复越中吟。

作品评述

《酒楼》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刘过。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夜晚登上青楼,仿佛迷失在府邸深处。枝枝婉转的歌声,客人们带来五方各地的音乐。藕花洁白如玲珑的玉,柑子呈现出金色的磊落。酣畅地歌唱,放纵自如,不再回忆越中的吟唱。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夜晚登上青楼的场景,表达了一种豪放恣情的氛围。青楼是古代高级娱乐场所,常常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也是世俗繁华和放浪的象征。诗人通过形容青楼的氛围和景象,展示了醉歌狂舞、纵情享乐的场景,表达了对繁华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描绘了枝枝婉转的歌声和五方各地的音乐,展示了青楼中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也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和交融。藕花洁白如玲珑的玉和柑子金黄磊落的形象,通过对色彩的描绘,增强了诗词的视觉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整首诗词以豪放的语言和写景手法,表达了对放纵享乐、纵情歌唱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繁华的追求和对人生欢愉的追寻。

作者介绍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去寻长不出,门似绝人行。床下石苔满,屋头秋草生。学琴寒月短,写易晚窗明。唯到黄昏后,溪中闻磬声。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蓬莱三山压弱水,鸟飞不尽五云起。紫麟晓舞丹丘云,白鹿夜啮黄芽蘂。浩浩神风碧无涯,长空粘水三千里。中有一洞名方壶,玉颜仙翁不知几。上帝赐以英琼瑶,缝芝缉槲佩兰芷。戏吹云和下朱尘,还炼五云长不死。丹砂益驻长虹容,玉石弗砺愈白齿。醉飞罡步蹑星辰,时把葫芦梏鬼神。

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

笔端造化如东君,著物不简亦不繁。

前知红药翻阶处,别许金腰一朵开。名在金瓯花会得,即看飞诏下天来。

曲江新岁后,冰与水相和。南岸犹残雪,东风未有波。偶游身独自,相忆意如何。莫待春深去,花时鞍马多。

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仕宦人言为郡乐,名藩古有绛台雄。居园幽绝刻樊记,分国盛强歌晋风。历览胜游千骑上,坐颁仁政两河中。当年谁似高门庆,五守同时间望隆。

一落风尘即厚颜。

两家昆季贺正来,投辖留连肯放回。恰第四朝春正好,合三百岁老相语。有光西洛菜羹社,同醉东坡蕉叶杯。何似添侬八十一,呼为五老共徘徊。

一字看成两,霜须摘转多。既无书册分,奈此日长何?荔子红初皱,春醅碧欲波。醉来愁自去,不去亦从他。

蒙叟悲藏壑,殷宗惜济川。长安非旧日,京兆是新阡。黄霸官犹屈,苍生望已愆。唯馀卿月在,留向杜陵悬。鼓角城中出,坟茔郭外新。雨随思太守,云从送夫人。蒿里埋双剑,松门闭万春。回瞻北堂上,金印已生尘。忆昨明光殿,新承天子恩。剖符移北地,授钺领西门。塞草迎军幕,边云

白浪暗江中,南泠路不通。高樯帆自满,出浦莫呼风。

脱得身来上短篷,飘然初试一帆风。孤城回首知何处?只有凌歊在眼中。

山寒木叶晕轻黄。气封商。露凝霜。万物归根,逆气送荒凉。唯有东篱黄菊绽,喷冰艳,吐清香。分明圆相显重阳。生中央。放金光。全露如如,神妙貌洋洋。觌面一时浑认得,心月照,觉相忘。

日边乡井别年深,中国灵踪欲遍寻。何处碧山逢长老,分明认取祖师心。

云盖秋松幽洞近,水穿危石乱山深。门前自有千竿竹,免向人家看竹林。虽有柴门长不关,片云高木共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欲移居更上山。

井邑依然旧物华,行穿溪树踏溪沙。路傍故老遥惊认,十七年前县令家。

霞铄帘珠,云蒸篆玉,环楼婉婉飞铃。天上王郎,飙轮此地曾停。秋香不断台隍远,溢万丛、锦艳鲜明。事成尘,鸾凤箫中,空度歌声。臞翁一点清寒髓,惯餐英菊屿,饮露兰汀。透屋高红,新营小样花城。霜浓月淡三更梦,梦曼仙、来倚吟屏。共襟期,不是琼姬,不是芳卿。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