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咏蝉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作品评述

《秋日咏蝉》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秋日中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诗词的意境主要围绕着蝉展开。首先,诗中提到了群虫喜欢炎热的天气,而蝉却喜欢高处的阴凉。这表达了蝉对于清凉环境的偏好,也可以理解为蝉对于安逸和宁静的追求。

接着,诗中提到了蝉蜕皮轻轻地依附在树叶上,清脆的声音已经传出林间。这描绘了蝉在秋日中的活动,也暗示了蝉的声音是秋天的标志之一。

然后,诗中出现了人闲感叹时光的流逝,风声急促,杂乱的砧声遥远传来。这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的感慨和对于生活的无奈。人们在闲暇时感叹岁月的匆匆流逝,而风声和砧声则象征着外界的喧嚣和纷扰。

最后,诗中提到了蝉的虚腹,常常担忧螗虫和斧头的侵害。这表达了蝉在生存中的困境和对于外界威胁的担忧。蝉的虚腹可以理解为它们的脆弱和无助,而螗虫和斧头则象征着对蝉生存环境的破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蝉的活动和表达作者的感慨,展现了秋日的景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蝉在秋天中的存在和声音成为了时光流逝的象征,而作者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于环境的担忧也在其中体现出来。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日暮天无风,岸巾夕阳中。回首发遐想,明月已升东。

白云英英行空山,白鹭矫矫去复还。雨声骤来却小住,树色全绿或半殷。谁家有屋茅三间,舂声未断横炊烟。刈禾虽阻得治圃,造物所惠无一偏。我亦愿此坐无田,千里顾上西江船。经年扰子曾未厌,更烦车马相追牵。客中无酒可醉子,聊书所见为别言。

病躯倦甚不举酒,便腹枵然尤爱茶。淮乡久住已成俗,客至亦复研芝麻。称重缃匳还入手,知公与我诗情厚。静无俗驾叩柴关,急遣僧房借茶臼。易足堂中昼倍长,一杯凉饼补饥肠。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青奴可怜姑少却,睡魔退舍诗魔作。诗成吟罢来清风,秋意拂拂生梧桐。

儒林巨擘竹溪公,来憩棠阴访老农。刘子前身汉中垒,李侯今代柳南宫。约灵澈共游林下,爱涅槃常坐塔中。莫把两贤侪一叟。弹冠不与挂冠同。

雨过川原上,凝眸送晚春。韶光销欲尽,野色望来新。天末迷蓝嶂,江湄乱麴尘。重杨难认影,幽鹭莫藏身。远接天开幕,晴和草展茵。明时四郊静,凌乱踏青人。

神物不复见,小池空在兹。因嫌冲斗夜,未是偃戈时。岸古鱼藏穴,蒲凋翠立危。吾皇别有剑,何必铸金为。

盘之所,春蝶舞晴暄。溪傍野梅根种玉,墙围修竹笋生鞭。深院待回仙。嘉熙好,四十二年前。犹记五星丁卯聚,更迟几岁甲申连。快活共千年。丁酉生,奎其名。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还,投躯

西湖西岸三百寺,一一题名嗟未能。他日诛茅追胜赏,却寻诗版验吾曾。

九月南州菊未黄,芙蓉取次献新妆。不妨折取繁红插,四海皆知两鬓霜。

如是如是,脑门著地。不是不是,叉手长跪。是与不是,转无巴鼻。北人运至南方,货易获其厚利。

千岩万壑独携琴,知在陵阳不可寻。去辙已平秋草遍,空斋长掩暮云深。霜寒橡栗留山鼠,月冷菰蒲散水禽。唯有西邻张仲蔚,坐来同怆别离心。

文章曾受帝褒称,幕次孤吟冷似冰。借马趁朝长後到,问人求米尽难凭。僮教罢药朝无酒,儿废看书夜绝灯。除却金章在腰下,其余滋味一如僧。

翰墨有先达,知己仅三数。省斋怜其贫,晦庵过其誉。怀哉介庵老,先我骑鲸去。公如幸教之,岂叹岁不与。

月落鸡吹角,夜长鹅报更。山中无历日,日出即天明。

以此叶阴凉,代彼青琅玕。但恐本质脆,不堪期岁寒。

露刃单提,行杀活令。斩食嗔痴,群魔乞命。夫是之谓,纯阳真人。激浊扬清,摧邪显正。

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青冥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闽王旧事今何在,惟有村村供佛田。

学书池上一双鹅,宛颈相追笔意多。皆为涪翁赴汤鼎,主人言汝不能歌。

地胜岷峨秀,时清俊又生。扬雄晚得禄,何开少知名。性有图书癖,心忘绂冕荣。前年归谕蜀,不使里人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