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篇(以下《迪功集》)

四牡饬朱轩,侠气何翩翩。
夕骛邯郸道,朝驰函谷关。
千金饰冠剑,宝服芳且鲜。
徒御若云浮,周道直如弦。
堂中养死士,被服皆珠纨。
枥马厌粱肉,贝甲委如山。
片言倾五岳,万乘慕其贤。
诸侯奉白璧,为寿卮酒前。
合从连赵魏,驾毂出齐燕。
仗剑归质子,矫节夺兵权。
皦皦日中议,歃血重一言。
鸡鸣脱虎口,狗盗乃获全。
天地相荡蚀,四海如沸渊。
凭轼一抵掌,解纷谈笑间。
纵横负奇节,逸气盖八埏。
慨慷功名会,何言七尺捐。
策勋山河溢,流光竹帛镌。
何为坎壈士,抚剑独长叹。

作品评述

四匹雄马整饬朱轩,侠义何翩翩。
晚上追求邯郸路,早晨驰函谷关。
千金饰冠剑,宝服香又鲜。
车夫若云漂浮,周道直如弦。
堂中敢死之士,穿着都珍珠丝绸。
槽马饱美食佳肴,贝甲堆积如山。
片言倾五岳,万乘仰慕他的贤。
诸侯奉上,为寿一杯酒前。
联合联合赵、魏,驾车出齐燕。
仗剑回人质,假节夺兵权。
洁净天中讨论,歃血重一句话。
鸡鸣脱离虎口,小偷就得以保全。
天地相荡侵蚀,四海如同沸腾渊。
乘车一抵掌,调解纠纷谈笑间。
纵横负奇节,逸气大概八方。
慷慨功名会,为什么说七尺捐。
策勋山河水泛滥,流光文字刻。
为什么坎凛人,抚剑只有长叹息。

作者介绍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的诗学思想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徐祯卿的生平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徐祯卿的文学成就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

诗词推荐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

秋寒初劲。看云路雁来,碧天如镜。湘浦烟深,衡阳沙远,风外几行斜阵。回首塞门何处,故国关河重省。汉使老,认上林欲下,徘徊清影。江南烟水暝。声过小楼,烛暗金猊冷。送目鸣琴,裁诗挑锦,此恨此情无尽。梦想洞庭飞下,散入云涛千顷。过尽也,奈杜陵人远,玉关无信。

寒花入眼乱纷纷,高卧袁安雪塞门。春透交枝才照座,风摇断萼已飘村。返魂香细宁辞折,自暖杯深不待温。为约竹君同我老,交情此外更谁论。

吃紧为人毋自欺,吾犹失学况吾儿。人谁无过过须改,道不远人人莫知。一定万牛拖不动,少差驷马亦难追。如今老去空惆怅,八十年前尽前驰。

赪锦支绿绮,韵同相感深。千年古涧石,八月秋堂琴。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人间无可比,比我与君心。

作尉孜孜更寒苦,操心至癖不为清。虽将剑鹤支残债,犹有歌篇取盛名。尽拟勤求为弟子,皆将疑义问先生。与君相识因儒术,岁月弥多别有情。

台阁层层倚半空,绕轩澄碧御沟通。金钿座上歌春酒,画蜡尊前滴晓风。岁月不知成隙地。子孙谁更系殊功。人间若算无荣辱,却是扁舟一钓翁。

长松盘青冥,郁与窗户封。许翁写生意,独得毫墨外。年侵日昏剥,拂拭自君辈。得非神物守,以待真赏会。翛然簿书暇,恍若岩壑内。举手扪紫烟,侧耳听清籁。苍林与老石,野性旧所爱。一从官都邑,兹游颇乖背。慰此痦寐怀,典刑亦足赖。幸当扫尘壁,促驾我其迈。

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沉却海门山。鹏腾鳌倒且快性,地坼天开总是闲。

一见心亲十载前,相望南北久茫然。喜倾白发论文酒,重访清江下濑船。志大肯同悲抱璞,识高宁许笑求田。已闚品藻传荆楚,更味阳春白雪篇。

悔系腰间绶,翻为膝下愁。那堪汉水远,更值楚山秋。新橘香官舍,征帆拂县楼。王城不敢住,岂是爱荆州。

处处鸡豚竞赛冬,皆言太守致年丰。老农记得庄生说,姑射仙人恐是公。

知味又闻香,因得非凡遇。更说祖师两个来,教我修行赋。一志访秦川,乡井宁回觑。火灭烟消心死灰,名挂神仙簿。

一门四世同堂乐,门外传呼释褐归。自此高车访游旧,屏将呵从叩渔扉。三冬晴暖春寒在,千里诗书野意违。又说携琴搜逸谱,休嫌古调按今徽。

钓叟生涯止一舠,兴来犹复醉陶陶。知君自欲营新筑。继世那闻有旧皋。野性素来便野越,春山唯恐欠春醪。果能过我论文字,且拟张帆看怒涛。

收灯城市接荒村,翁媪耽眠日已暾。何事牧童能早起,缓驱白牯出柴门。

吾家文雅占关西,五十年来桂两枝。突弁后生还可畏,籯金素业未应衰。江湖去为思鲈脍,雾雨还归养豹姿。摩厉词锋莫中辍,惊人专听一鸣时。

才高怜晚达,十载尚为郎。书买黄金尽,愁生白发长。夏曹分武库,秋殿别文昌。木脱霜皋冷,何人共采芳。

砚贮寒泉碧,庭堆败叶红。

人生百岁隙中光,唯有高名久不亡。千古但令编简在,清风养物一何长。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