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苏辙的《惠穆吕公挽词二首(其一)》
拼音和注音
bù zuò sī tú guì , hé cán zhèng wǔ gō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不作:不兴起;不兴盛。不耕作;不写作。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
司徒: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掌管全国土地和人民。西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为司徒。后世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2.复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原诗
全齐开故国,清庙飨元功。
德业真无忝,勋名但未充。
边防推信惠,社稷倚勤忠。
不作司徒贵,何惭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