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作品评述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是苏轼的一首诗,描绘了他在澄迈驿(位于海南岛)的所见所感。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中文译文:

疲倦的旅客忧心忡忡地听到归家的路途漫长,
明亮的眼睛俯瞰着飞阁和延绵的长桥。
贪心地凝望着白鹭横卧在秋色的水湾上,
却没留意到青翠的林木已经被夜潮所吞没。

余生渴望在海南村庄安享晚年,
天帝派遣巫山的神仙来招呼我的灵魂。
迢迢蓝天低垂,鹘鸟不见踪影,
青山一片展开,正是中原的风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澄迈驿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他对归途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旅客疲倦和路途遥远的愁苦之情,以及他俯视飞阁和长桥的景象,抒发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对家的思念。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苏轼贪看白鹭横卧在秋色浦湾的情景,然而他并未留意到青林已被晚潮所淹没。这一描写既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也隐含了岁月易逝、时光流转的意境。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余生的向往,希望在海南村庄过上宁静的晚年。他提到天帝派遣巫山的神仙来招他的灵魂,暗示了他对仙境般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世俗的渴望。

最后两句以杳杳天低、鹘鸟不见踪影,青山一片展开的形象描绘了遥远的天空和浩渺的山脉,表现了苏轼内心追求自由、追寻理想的情感。同时,通过青山一片展开,他意味着中原的风貌,表达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和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抒发了苏轼旅途中的孤寂和对归途的思念,描绘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家乡和中原文化的深深眷恋。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中透露出充满哲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写的作品,表达了他旅居澄迈驿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诗的前两句写道,疲倦的旅客听到返乡的路途遥远,他眼明心亮地俯视着高飞的阁楼和延绵的长桥。这里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旅途中孤独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接着的两句描述了苏轼贪看白鹭横卧在秋色的浦湾上,却没有留意到青林已经被夜潮所淹没。这里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余生的愿望,他希望在海南村庄安享晚年。他说天帝派遣巫山的仙人来招呼他的灵魂,暗示了对超凡生活和追求理想的向往。

最后两句描述了遥远的天空和广阔的青山,将苏轼的思绪引向中原。他说杳杳天低,鹘鸟不见踪影,而青山展开的一片,正是中原的风貌。这里表达了他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和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了苏轼对归途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和故土的向往。同时,诗中透露出对人生意义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系组赴乌台,解佩辞禁垣。弛刑许输役,获谴尚承恩。局蹐感明宥,引咎复何言。平明操板筑,日没就徽缠。寒气袭敝裘,重负蠙我肩。抚已谅无愧,服勤思盖愆。息杵入屏城,仰瞻东华门。祥风拂左纛,卿云护彤轩。翚凤丽羽翰,飞棱高中天。重关起象魏,光彩一何鲜。百辟罗周行,鸣珂

清晓鸣鞭下禁除,迎阳红日耀金铺。铺臣赐坐宣儒馆,同阅观文鉴古图。

买陂塘旋栽杨柳,闲人忙过曹务。山翁溪友来相贺,昨夜应时甘雨。舟泛渚。有茶灶相从,同过东西屿。鸥边自语。是午梦初回,余酲未解,七碗得真趣。神仙事,云海茫茫何许。何人岩下逢吕。诗家却有还丹诀,万景点成奇句。公自醑。且山水徜徉,莫考飞升谱。悠悠万古。看一片烟霞,

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圆海崇遗教,中陵育茂材。雾从仙市合,风向舞雩来。宝篆侔东壁,儒篇访曲台。泮芹参上俎,燕篲拥轻埃。鼓箧华冠聚,丘山缥帙开。虫形浮墨沼,鼠耳绽经槐。有客缘承乏,无庸愧滥陪。难重汉家席,易眩鲁门杯。学困青箱广,书愁皓首催。空尘博士议,不称洛阳才。高阁连云景,层城

雪山六年冻不死,一麻一麦饿不死。无端更道悟明星,跶倒至今扶不起。普贤蹙頞,文殊偷喜。

造物本非我,荣枯那足言。但余良干在,何必艳花繁。壮丽华林苑,欢娱梓泽园。芳菲如可采,岂得待君轩。

瘴雨蛮烟此后稀,山童亦与借余辉。争看狂穉相呼唤,下吸饥鸟自匹妃。苦乏貂裘堪夜永,喜无蝝子着冬饥。兴来那况山阴客,为我扁舟倚石矶。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丞相辟书新,秋关独去人。官离芸阁早,名占甲科频。水驿迎船火,山城候骑尘。湖边寄家久,到日喜荣亲。

旧阴交盖处,草草遂离群。何意终天别,居然此地分。丰盈宜上寿,鼎盛忽西曛。遥想天台路,悲笳惨暮云。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

老骥无能空在闲,苜蓿既饱思行山。谁知八幅分向背,恍如百里随跻攀。云烟蒙蒙心共远,草树阴阴日将晚。一声幽鸟隔前溪,万古回春来叠巘。凉风彷佛飞清霜,奉身九折思王阳。嗟我胡为不自爱,逐物颠倒轻余光。瓜篱活计知何日,相对无言搔短发。芒鞋竹杖请自在,皎皎吾身真匪石。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呜呼有鸟山乐官,鸣声宛转空林间。恐是执簧秉翟者,遗形变化之游魂。生兮不遇圣明世,千载而下犹烦冤。遗之好音不尔听,何如卷舌且勿言。箫韶九成集嘉瑞,当与威凤同飞骞。

西风曳曳片云閒,一夜寒泉卧北山。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垅是人间。

泰坛恭祀事,彩仗下寒坰.展礼陈嘉乐,斋心动众灵。韵长飘更远,曲度静宜听。泛响何清越,随风散杳冥。彻悬和气聚,旋退晓山青。本自钧天降,还疑列洞庭。

燕山榆叶望秋稀,雪羽潇潇向楚微。夜雨芦花看不定,夕阳枫树见初飞。影随汉骑营边落,梦绕胡儿笛里归。君到石城霜渐冷,莫云声断欲沾衣。

一鼓有余气。趫勇正纷纭。二广无遗畧。雄虎自为羣。三河尚扰攘。楯橹起橨榅。四巡驻青跸。瘗玉旷亭云。五十又舒斾。旗帜日缤纷。六郡良家子。慕义轻从军。七获美前载。克俊嘉昔闻。八音伫繁律。将以安司勋。九命既斯复。金璧固宜分。十难康有道。延着望卿云。

清和时候玉堂宣,愚亦何人厕讲筵。但觉梦回深夜爽,不知身在九宵眠。志裨君德从容地,恋切宸恩咫尺天。愿散辉光烛幽隐,肯专荣耀贲金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