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作品评述

牡丹芳翻译

  牡丹香,牡丹香。黄金色的花蕊与红玉般的花瓣一同绽放,千片红色花瓣就像天边的云霞一样烂漫,上百红花挂在枝头就像灯烛般明耀。照映着地面就像刚刚打开的红锦缎一样,在风中没有结出兰麝囊。(与牡丹一对比)仙人的花树也显得单调无色,王母娘娘的桃花则是又小又无香。花上残留的露水轻盈使牡丹泛起紫色的艳光,(牡丹)在朝阳的照耀下泛着红光。红色和紫色深深浅浅交相辉映正面和反面万种形态在俯仰间依次显露出来。衬着绿叶多情的隐藏娇羞的面容,无力地卧在花丛中像美人带着醉妆。(牡丹如美人一般)时而带着低低地娇笑好像掩起了口,时而凝神思量埋怨情人如同断肠。牡丹你的芳姿和高贵的色彩一定是奇绝的,其他的杂卉乱花都不能相比,石竹花金钱花何其细碎,芙蓉花芍药花实在寻常。于是王公贵族和官卿士子,每日来游赏牡丹的冠盖拥挤相望。矮车软辇的是高贵的公主,香衫宝马的是豪门公子。卫公宅静静地闭起北院,西明寺深开了北廊,游戏的双飞蝶看人日久,黄莺的残啼一声春日还长。一起发愁花期将过,依然张着帐幕垂下阴凉。花开花落共二十日,一城的人都为它痴狂,三代的文人争相称颂,人心重视外貌的华丽不重视内质,重视外貌的华丽一直到牡丹,它是由有来的并非今天独有。元和天子心忧农桑,怜悯治下百姓感动上天使上天降下吉祥。去年的好稻谷生出九个穗,可田中冷清没有人去。今年的好稻谷分出两穗,君王的心独自高兴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可曾叹息。我希望暂时有造物主一样的魔力,减少一些牡丹妖艳的颜色。稍稍的改减一些卿士的爱花心,让他们和我们君王一样心忧农业。

牡丹芳赏析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离开长安这牡丹花都前往东都洛阳的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长安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对牡丹极大推崇,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復乞外,歷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祕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僕射,谥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诗词推荐

倦客理舟楫,高情携酒肴。有亭当水澨,共步转江皋。我已乘流去,渠犹伫立劳。风前醉难倚,月照首频搔。

乐府

朝采畹中兰,暮采篱下菊。采采复采采,终日不盈掬。为怜芳洁姿,忍受红尘触。采兰杀风味,采菊盈芬馥。落英固可飧,何发饮藜藿。秋香亦可纫,保如鸣佩玉。俾尔全其天,得志在岩谷。所以山中人,终身抱幽独。

乐府

客疏吟友少,终日掩柴门。冒雨自分菊,带泥移上盆。泉添浑井脉,砧响动山根。片片西风叶,飞来有病添。

乐府

青云歧路游将遍,白发光阴得最多。

乐府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乐府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乐府

船阁寒沙待晚潮,行人舟子各相招。银山一朵三千丈,隔海飞来对面销。

乐府

旧友亲题壁上诗,伤看缘迹不缘词。门前犹是长安道,无复回车下笔时。

乐府

玉瓮新醅翻绿蚁。滴滴真珠,便有香浮鼻。欲把盈尊成雅会。更须寻个无愁地。况是赏心多乐事。美景良辰,又复来相值。料得天家深有意。教人长寿花前醉。

乐府

北客入西京,北雁再离北。秋寝独前兴,天梭星落织。耽玩馀恬爽,顾盼轻痾力。旅途少颜尽,明镜劝仙食。出门路纵横,张家路最直。昨夜梦见书,张家厅上壁。

乐府

暗雨收梅,晴波摇柳,万顷水精宫冷。桥森画栋,岸列红楼,两岸翠帘交映。天上行舟,鉴中开户,人在蕊珠仙境。况吟烟啸月,弹丝吹竹,太平歌咏。人尽说、铜虎分贤,银潢储秀,巩固行都藩屏。棠阴散暑,鼎篆凝香,永日一庭虚静。红袖持觞,彩笺挥翰,适意酒豪诗俊。看飞云丹诏,

乐府

皇帝书徵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张良本为韩仇出,黄石持因汉祚来。太守枉劳阶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床头一卷春秋笔,斧钺胸中独自裁。

乐府

雪林篱落行清晓,毕竟山人太耐寒。酒圣坐来春泛泛,梅仙飞去玉珊珊。草塘唤就荷葭坞,竹径生成花药栏。诗敌只愁成小怯,迩来自觉笔头乾。

乐府

东门之墠[1],茹藘[2]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乐府

冰肌玉衬香绡薄。无言独倚阑干角。相见又还休。可堪归去愁。碧波溪上路。几阵黄昏雨。归去断人肠。纱厨枕罩凉。

乐府

芙蓉万尺花如铁,秋窗尽洒红霞屑。螺顶仙人骑杖来,天衣晓带雪山雪。帝遣神丁量海洗,绣锷斑裬生增砥。一萍吹作浔阳城,半匕疏为九江水。高青直上一万重,绿瞳失启金泥封。

乐府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乐府

战尘漠漠草荒荒,兵过村空菊自黄。死尽亲知身偶在,干戈丛里见重阳。

乐府

时和几登,物亡疾辨。实俎间实,报神之福。匪神福之,曷成且岂,肥腯咸有,惟神之功。

乐府

意行行到野人家,门带清溪石径斜。落日轻烟山可画,短篱颓堑菊能花。归迟悮客频敲竹,坐久劳人再煮茶。那得宽閒无点事,日搔短发问桑麻。

乐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