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沈守劝农十首

红旆朱轓得暂陪,蜘非为踏春来。
即今归马班如意,定被山花野鸟猜。

作品评述

《同沈守劝农十首》是陈造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红旆朱轓得暂陪,
蜘非为踏春来。
即今归马班如意,
定被山花野鸟猜。

译文:
红色军旗鲜艳高扬,暂时与朱轓相伴。
并非为了踏春而来。
此刻回归班马的自由,
必定引起山花和野鸟的猜测。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农耕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农业劳动的赞美和对农民的关心。红旆和朱轓是指军队和官员的象征,暂时与农民共同劳作,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支持和尊重。

诗中提到踏春,踏春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在春天里外出游玩和赏花。然而,作者提到他们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踏春,而是为了与农民一同劳作,这显示了作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劳动的敬意。

接着,诗中提到归马班如意,表示农民回到自己的牛马和农田,过上安逸自在的生活。然而,作者预见到这样的归去将会引起山花和野鸟的好奇和猜测。这里的山花和野鸟代表着大自然,它们将对农民的离去感到疑惑和不解,因为农民离去后,他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农业劳动的赞美和对农民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诗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的崇敬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作者介绍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床席呻吟里,衡茅隐约中。空兴年往叹,未著日新功。世远言犹在,身危道岂穷。但能无愧怍,天地本来公。

江浙膏腴动渺然,惟闽硗薄少平川。可怜老子扶凋邑,绝似吾民垦瘠田。稍喜一犂翻宿雨,聊为三爵礼高年。太平主相调元气,春在桑畦麦垅边。

许大秦皇定九州,九州才定却归刘。佗人莫谩夸精彩,徒自区区撰白头。

晚风斜日折梅花。楼外卷残霞。领略一城春气,华灯十万人家。轻衫短帽,风前趁马,月下随车。道个小来脚定,那人笑隔笼妙。

辇道松楸玉露晞,鬼神肃穆俨旌旗。鼎湖寂寂龙时下,银海冥冥雁不飞。中国地形当塞险,单于秋色入关微。千年陵殿雄燕峤,九庙精灵护汉畿。

残雨翛翛映彩虹,怜君独咏楚台风。远江帆影秋芜外,故苑砧声晚树中。壮岁渐如辞幕燕,闲身犹作蠹书虫。雅音自古无能好,莫向人夸瑟最工。

深深竹林下,圆庵最幽僻。高怀本恬旷,野趣助间适。众人奔名徙,浮世萦物役。岂知庵中乐,道胜心自逸。

访客因逢客,相携看竹来。径从林下转,门向水边开。高顾防惊鸟,徐行恐破苔。故嫌溪浅落,妨我泛舟回。

浊醪?得玉为浆。风韵带橙香。持杯笑道,鹅黄似酒,酒似鹅黄。世缘老矣不思量。沈醉又何妨。临风对月,山歌野调,尽我疏狂。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旷怀未许众人窥,细行犹堪百世师。广厦千间无地起,灵台一片有天知。

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鹤骨毛寒。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

人物昭陵一代倾,墨庄夫子著书成。我生既晚复何恨,解叩青霜钟大鸣。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义献之迹,临者米也。遡观欣书,乃二体也。随珠卞璧,萃此纸也。以鉴得之,亦可纪也。

休师竹林北,空可两三间。虽爱独居好,终来相伴闲。犹嫌近前树,为碍看南山。的有深耕处,春初须早还。

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

僮拥莆穰不作声,起来城上已残更。郑衾还却披衣出,此际如何睡得成。

登陆临胜绝,怅息未成游。山气高闪霁,湖光碧照秋。烟疏茶灶迥,灯冷竹房幽。安得聊凭槛,萧然洗客愁。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