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韩淲的《偶成(其五)》
拼音和注音
zhāo zhī bù lái huī bù qù , bù dòng shēng sè tài shān cuò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泰山:(名)①山名,在山东。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北斗|重于~|有眼不识~。②岳父的别称。
不来:不归。逸诗《狸首》的别称。因狸一名不来,故称。
不动:没有动作,一种安静的姿态。
声色:声色shēngsè∶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指歌舞和女色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异常镇静沉着。也作不露声色。
招之不来:意思是听到招呼不过来。形容人个性强,不轻易听命于他人。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原诗
招之不来麾不去,不动声色泰山措。
拙于用大无所容,枵然魏王五石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