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道原寄张师民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
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作品评述

《和刘道原寄张师民》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的境遇和人生态度。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仁义大捷径,
诗书一旅亭。
相夸绶若若,
犹诵麦青青。
腐鼠何劳吓,
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
酒尽渐须醒。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追求仁义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境遇和态度。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情景和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仁义的理解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炼的语言,点出了仁义的重要性。第一句“仁义大捷径”表达了仁义是通向成功和幸福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应当追求的道德准则。接着,作者用“诗书一旅亭”来形容仁义的价值,将其与诗书文化相联系,强调了仁义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两句“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描绘了人们对于仁义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具备仁义品质的人的称赞之情。这里的“绶若若”和“麦青青”都是形容词性的偏正短语,形象地表达了仁义的美好和清新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用寓言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于道德败坏者的不屑和鄙视,以及对于仁义高尚者的敬仰。通过对比腐鼠和高鸿,作者表达了仁义和道德的区别,暗示人们应当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最后两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作者认为,真正的颠狂和糊涂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而是应当自觉地去醒悟。这里的“颠狂”和“酒尽”都是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对于人生状况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于理性和清醒的追求。

综合来看,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仁义的重要性,又通过对于人生境遇和人生态度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道德准则的追求。它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思考和人生哲理,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只道潮声落,潮来复有声。何当机事息,暂遣海门平。

吾年七十五,寿命不为促。仕仅五十年,出处粗可录。人生会有尽,自应身就木。寄语亲旧辈,不必为我哭。百年如一梦,吾梦今如觉。亦既了万缘,无殆亦无辱。所欠惟一死,得死今已足。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修行易,断情难。始初分解最艰难。譬无常,破尽难。心开悟,没疑难。觉从前事养家难。学神仙,有甚难。

晓池芳柄褭残馨,褪雨欹风鹭委翎。碧展一奁秋練練,似怜玉色镜中零。

饥来讵堪忍,振履商颂歌。时人不料理,政可著岩阿。喻龟且曳尾,劝公无渡河。一朝失脚去,宁得此婆娑。

寂寞西州路,凄凉渭阳思。敢不酷似舅,苍官实临之。

天河夜未央,漫漫复苍苍。重君远行至,及此明月光。华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客心定何似,馀欢方自长。

疏点空阶雨,长明古殿灯。庐山岑寂夜,我是定中僧。

只锄蔬甲亦妨閒,久与溪云断往还。今日偶来僧却在,共煎茶吃话庐山。

记得高堂同饮散,一杯汤罢分携。绛纱笼影簇行旗。更残银漏急,天淡玉绳低。只恐曲终人不见,歌声且为迟迟。如今车马各东西。画堂携手处,疑梦又疑非。

天津御柳碧遥遥,轩骑相从半下朝。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饶。红妆楼下东回辇,青草洲边南渡桥。坐见司空扫西第,看君侍从落花朝。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

颇怪诸生籍奉常,寂寥科目岁年长。只今五桂名犹在,恐有孤桐曲未忘。学校规模新壮丽,江山意气久徊翔。分光肤使青瑶句,收拾风霆唤阿香。

钱塘直出过长洲,质直都无俗太浮。路入余杭昌化境,土风淳朴似闽瓯。

四纪袆衣盛,两朝长乐尊。九州贡甘旨,万乘问晨昏。明辟归元子,嘉谟赉孝孙。群生资后土,难答化光恩。

家在炎州往朔方, ——疾(失姓) 岂知于阗望潇湘。 ——澄(失姓) 曾经陇底复辽阳, ——巨川(失姓)更忆东去采扶桑。 ——皎然楂客三千路未央, ——严伯均 烛龙之地日无光。 ——疾(失姓)将游莽苍穷大荒, ——皎然车辙马足逐周王。 ——严伯均

词谨劝,见在好持修。浮名浮利何日了,劳神劳气几时休。尘世莫淹留。须早悟,三教理玄幽。摆脱恩山祛爱海,得归蓬岛赴瀛洲。只在此心

见说山居好,书楼被翠侵。烧熛汀岛境,月色弟兄吟。犬吠黄椑落,牛归红树深。仍闻多白菌,应许一相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