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枝江秦长官罢秩

众论才名外,亲人似古人。
官嫌容易达,家爱等闲贫。
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
政声交不得,惭见数乡民。

作品评述

《送枝江秦长官罢秩》是宋代郑文宝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众论才名外,
亲人似古人。
官嫌容易达,
家爱等闲贫。
解印诗权在,
移风泽国春。
政声交不得,
惭见数乡民。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宋代时期郑文宝送别枝江秦长官罢去官职的情景。诗人郑文宝通过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官位的不重要性的看法,表达了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漠态度,强调了诗歌创作的自由和责任。他认为官位虽然容易得到,但并不重要,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才是真正珍贵的。郑文宝希望自己能够以诗歌的力量影响国家和人民,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得到福祉。同时,他也自愧不如乡民,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无法通过政治手段来改变社会。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漠态度,以及对家庭和诗歌创作的珍视。诗人通过对比官位和家庭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和对诗歌的追求。诗中使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如"众论才名外"、"亲人似古人",以及"移风泽国春",这些词语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最后两句"政声交不得,惭见数乡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以政治手段改变社会的无奈和自愧,显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和家庭情感的重视,同时也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引发读者对权力、地位、家庭和社会的思考,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和思想倾向。

作者介绍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郑文宝的生平

  郑文宝,生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十一岁,系五代南唐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郑文宝从小受业于当时能诗又善工小篆的著名诗文书法大家、南唐吏部尚书徐铉,不仅诗文出众,书法也独树一帜。他所写的小篆小至一片中指指甲大,颇具匠心。徐铉曾得意地向人夸耀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李阳冰(著名书法家),大字则与之不相上下。”同时,郑文宝又向崔遵度学琴法。南唐时,郑文宝在20岁左右以其父荫授奉礼郎,后迁校书郎。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为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983),郑文宝参加北宋朝廷举办的科举,中进士,被授与修武(今河南获嘉)主薄。淳化二年(991),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并奉命出使四川、陕西负责清理整顿税收。当时四川、陕西一带地方官为了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要交纳“到岸税”,商人们苦不堪言。郑文宝奏请朝廷免除商人的“到岸钱”,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深得百姓拥戴。郑文宝在川、陕期间,正逢夔州广武驻军叛乱;叛军四处抢劫,惊扰百姓。郑文宝作为朝廷钦差大员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当机立断,率军乘船顺流而下,一夜行程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一举歼灭叛军。因此,他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陕西转运副使。郑文宝在陕西任职期间,正值闹灾荒,庄稼歉收,灾民流离失所。他为灾民计,诱劝当地豪门富商捐出3万斛粮食赈灾,使8万多灾民暂时得救。郑文宝先后12次亲自带队从环庆(今甘肃环县与庆阳一带)穿过沙漠,督运粮草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县)。郑文宝为了详细了解民情,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风俗,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欢迎。他每到一处少数民族区都受到当地酋长的热情款待,有的酋长还认他当干父。

  咸平年间(998~1003)西部边境经常遭受以李继迁为首的党项族地方武装的侵扰。他们抢夺朝廷钱粮,掠夺百姓财物,使这一带老百姓陷入战乱之中,居无定所,民不聊生。一次,李继迁劫走宋朝廷运往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粮草;并且攻占清远(灵武东南),围困灵武,直接威胁到整个西部边境的安全。朝廷委任郑文宝以工部员外郎兼随军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受命后,冒雪率精兵轻装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解除了灵武的危急。当时,守卫环庆的龙猛卒部士兵7年未换防,又常常不能按时领到军晌,遂产生思乡和不满的情绪,逐渐酿成谋乱。郑文宝得知后,他体恤和同情士兵的处境,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定军心;然后上奏朝廷,并且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偿还。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便下诏免除库银的偿还。朝廷为了表彰郑文宝的政绩,赐予他黄金和紫袍。不久,郑文宝转任刑部员外郎。

  景德三年(1006)郑文宝奉诏回京时在途中染上疾病,留居在他儿子任职的襄城县养病。大中祥符元年(1010年),朝廷任命郑文宝为兵部员外郎、暨忠武军行军司马。郑文宝因病未能到职。大中祥符六年,郑文宝逝世于襄城,后归葬宁化故里。

  郑文宝有三子:长子郑云龙留居宁化;次子郑云虎随父入朝,解职后卜居永安桃源洞;第三子郑云熊游学连城后卜居连城表籍里,其裔孙郑国瑚于明永乐八年(1409)迁居宁化安乐新村里三大村。

郑文宝的书法成就

  郑文宝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徐铉真传。曾亲自去峄山访求秦刻石,未果。便于北宋淳化四年(993)以其师徐铉(916一991)摹本刻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长安本”,又名“陕本”。因郑文宝不明形制,将其刻为“碑”形,即后世所称的《峄山碑》。此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第五室。宋代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记述了郑文宝访求刻石和刻碑的情况:

  右《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余家《集录》别藏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长女峄山碑》跋曰:

  右《峄山碑》,盖宋淳化四年郑文质以徐兹所授《峄山》摹本刊置于长安学中者。文质,兹之徒也。今泰山有秦刻,李斯真迹尚在,但磨灭多矣,间于邹侍讲家见摹本止廿九字,其去此甚远也。

  又碑后附有郑文宝跋,碑字雄浑温雅,无一笔开后人恶道,《石鼓》后无可比肩,汉印之传于后者,皆步其轨蹰。跋曰:秦相李斯书《峄山碑》,迹妙时古,殊为世重。故散骑常侍徐公枯,酷耽玉著,垂五十年,时无其比,晚节获《峄山碑》摸本,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因是广求,己之旧迹,焚掷略尽。文宝受学徐门,粗坚企及之志。太平兴国五年春再举进士,不中。东适齐鲁,客邹邑,登峄山,求访秦碑,邀然无睹。逮于旬决,险怅于棒芜之下,惜其神踪将坠于世。今以徐所授摸本,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庶博稚君子见先儒之指归。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陕府西诸州水陆计度转运副使、赐排鱼袋郑文宝记。

郑文宝的文学成就

  郑文宝留居襄城养病期间,除了写大量诗词歌赋之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纂修南唐国史。他是由南唐入宋的,目睹了南唐辛酸的国运和国史,有必要为后人留下这段真实的史事。于是,他收聚了大量的、丰富的史料。并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写成《江表志》3卷。《江表志》记叙了南唐各代的朝廷大政,弥补徐铉、汤说《江南录》的许多缺漏,多为后人研究南唐史所采用,后来陆游作《南唐书》就采用其中不少内容。尔后,郑文宝又以丛谈琐事缀辑成《南唐近事》1卷,类似小说体裁,富有史实。

  郑文宝一生著作颇丰,除《江表志》、《南唐近事》之外,留传下来的还有《历代帝王谱》、《谈苑》、《玉玺记》、《郑文宝集》等著作。

诗词推荐

灯火一樽酒,笑语亦固然。如何棘围夜,忆归不成眠。衰怀动多感,妻儿须眼前。人生四方志,谁遣霜覆颠。

晚生何敢跳前贤,夫子宫墙赐及肩。忆枉朝车十官宅,喜成邻舍万山巅。尚堪湖学生徒齿,恰少汾阳考第年。想得囊中有仙诀,形容枯槁但神全。

西风摇落雁南飞,黄叶深深拥竹扉。佳节只消拚酩酊,牛山何事泪沾衣。

浮生何适非寄,百虑非言可宣。谁参寻访乐土,籲天侨立西川。

邂逅江干得胜流,襟怀冰玉气横秋。相逢便及平生事,欲去知难苦死留。残漏寒灯催别酒,淡云微雨送行舟。虎头自是封侯骨,稳上青云莫倦游。

岂易投居止,庐山得此峰。主人曾已许,仙客偶相逢。顾己恩难答,穷经业未慵。还能励僮仆,稍更补杉松。

蚤擅文章价,名公屡品题。碑铭摹谏省,丘壑访愚溪。得句追飞兔,摛毫走怒猊。遗编闻好在,后学仰筌蹄。

苍生化冢海扬尘,尚喜樽前聚故人。暂借群居慰孤愤,犹依破国得全身。解忧醇酒难为力,遭乱文章倘有神。张俭望门憔悴甚,并无锥卓是真贫。

蕲竹皮肤事业,齐统手腕工夫。跳出二乘火宅,直饶一段水壶。

吾友苏子美,闻昔许君诗。子美今下世,令人重嗟咨。当其不得志,泥水蟠蛟螭。未激西海流,安可气吐霓。吴洲逢朱鳖,腹有百碧遗。他时使我观,我观颜忸怩。便欲焚笔砚,奈何难争驰。

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

北庭数有关中使,飘飘远自流沙至。胡人高鼻动成群,仍唱胡歌饮都市。中原无书归不得,道路只今多拥隔。身欲奋飞病在床,时独看云泪沾臆。

此身饮罢无归处,心怀百忧伤千虑。天翻地覆谁得知,魏公垂泪嫁文姬。天涯憔悴身,托命於新人。念我出腹子,使我叹恨劳精神。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母子分离兮意难任,死生不相知兮何处寻。

古观久荒凉,寂然外人境。草木既蓁芜,风雨亦颓陨。我来一粪除,地净窗为冋。晨光散桐阴,夕照落柏影。置以六尺床,度此三伏永。终朝餍清凉,半夜或凄冷。客至共浮瓜,睡馀独煮茗。遥闻斗筲儿,争夺沸蛙黾。街头米十千,旱井费縻绠。

安分随缘事事宜。平生快活过年时。长歌赤壁东坡赋,又咏归来元亮词。开八扰,望期颐。人生如此古犹稀。香飘金粟如来供,岁岁今朝荐酒卮。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扶杖行阡陌,粳籼极望秋。儿孙邀按视,父宿听分抽。村佃同黄馘,山妻对白头。负禾难努力,拾穗尚明眸。粪薄嫌苗瘠,耘迟讶草留。后生无乃懒,今岁更奚尤。籴价先朝贱,租期旧尹优。迩来非昔比,谁复为侬忧。路远筋骸倦,风凉咳唾稠。采壶炊破甑,啖茹荐新篘。一饭都能几,三杯

竹箭征舻驶,骊驹客袂分。倦游销仲产,参事厌卿军。象阙天中隔,乡朝月外闻。西山朝气爽,拄颊待谈云。

今古两妙令,雍丘与太丘。当时号清白,後日想风流。吏鼾庭阴午,农歌野色秋。吾非荀氏老,愧尔德星留。

斫竹移松傍浅樊,牡丹时节尚轻寒。向家庭院花如锦,独为穷忙未得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