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中。
青春先入睡,白发不遗穷。
酒社我为敌,诗坛子有功。
缩头先夏鳖,(见《玉川子》。
)实腹鄙秋虫。
莫唱裙垂绿,无人脸断红。
旧交怀贺老,新进谢终童。
袍鹘双双瑞,腰犀一一通。
小蛮知在否,试问嗫嚅翁。

作品评述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以《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为题所写的。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中。
青春先入睡,白发不遗穷。
酒社我为敌,诗坛子有功。
缩头先夏鳖,(见《玉川子》。)
实腹鄙秋虫。
莫唱裙垂绿,无人脸断红。
旧交怀贺老,新进谢终童。
袍鹘双双瑞,腰犀一一通。
小蛮知在否,试问嗫嚅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和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分别代表新年和恋人相会的节日。苏轼以自嘲和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状态。

诗的开头,苏轼将自己比作牛郎,而夕阳则是织女,两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这里的"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中"意味着苏轼在诗坛上的作品和成就,对他个人而言,青春已经逝去,年岁渐长,白发不断增加。这种自嘲和幽默的表达,展示了苏轼对时光流逝和年龄增长的深刻认识。

接下来,苏轼以"酒社我为敌,诗坛子有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他认为过度嗜酒会影响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但在诗坛上他却有一定的成就。这里的"酒社"指的是酒馆,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形成了对立。苏轼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不足的思考。

随后,诗中出现了"缩头先夏鳖"的句子,引用了《玉川子》中的典故。夏鳖是一种怕冷的动物,指代苏轼自己对寒冷的厌恶,他不愿意面对寒冷的冬季。接着,他用"实腹鄙秋虫"来形容自己,把自己比作了低贱的秋虫,表达了自己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境遇的反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了七夕节的象征物品,如裙垂绿和脸断红,暗示着七夕节中的浪漫情感和爱情的渴望。然而,他在旧交中怀念年长的朋友,同时对新进的朋友表示感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袍鹘双双瑞,腰犀一一通"表达了对友情的祝福,袍鹘和腰犀都是吉祥的象征物,希望朋友们都能得到好运和吉祥之事。

整首诗以自嘲和幽默的语调,描绘了苏轼对自身生活和情感状态的思考。他通过对牛郎和织女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和年龄增长的认识。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酒宴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的矛盾,同时对自己的文学成就表示自豪。他引用了《玉川子》中的典故,表达了对寒冷和社会地位的反思。在最后部分,他以七夕节的象征物和友情之祝福来结束诗篇。

这首诗词通过幽默和自嘲的手法,展现了苏轼对生活、年龄和友情的思考。他以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酒宴和文学创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寒冷和社会地位的反思。整首诗词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成长的洞察,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祝福。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少陵时时醉里,子山日日愁边。白发新来满镜,故人万一能怜。

搜李适异兴何全,鸦句分明敌惠连。丹桂平窥君有分,红尘闲去我无缘。陶情岳雪时同望,解睡山茶夜共煎。静语前涂俱有意,谢公红药远公莲。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

桃花临水唤人看,花在嶙峋翠石间。莫惜持杯酬烂漫,更须扶杖俯潺湲。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皎皎琼华了不疑,绿窗团扇索题诗。风流自是天生句,燕子梨花恰并时。

颜子人叹屈,宦游今未迟。伫闻明主用,岂负青云姿。江柳秋吐叶,山花寒满枝。知君客愁处,月满巴川时。

满眼皆相识,论心自不同。闲门扃夕照,败叶落西风。往事全成梦,浮生渐觉空。搘颐独无语,四壁响秋虫。

冻泞滑如油,前驱雨未休。转添行路恶,始觉别家愁。早市渔翁聚,灵祠岳鬼幽。憩鞍寓吾目,有句亦堪搜。

西门送仆射,鞍马照路光。南门送贰卿,冠盖遥相望。东门送郎吏,舣舟隋堤傍。郎吏诚隔品,同直白玉堂。丈人况知己,振拔在举场。怜才惜我去,深劝离别觞。醉中不记事,烟水空茫茫。醒来闻鸣橹,呕轧摇斜阳。犹疑在禁中,残漏寒丁当。回望银台门,五云遮帝乡。聚散本如此,升沉

槛外奇葩江外种,娇春未减革呈红。画楼晴日敛云峰。佛香来海岸,蜀锦荐灯笼。今夜那忧杀风景,酒花来斗妖浓。江梅冷淡避春风。明朝来纵赏,应醉绮罗丛。

飞桥翼翼傍云岑,田宅荒凉一迳深。想像吹笙凉彻夜,却疑风竹助遗音。不见当年鼎与坚,望中河汉路漫漫。人人自有飞升骨,平却心丹是内丹。

震乘春阳,仁司生殖。锡我几岂,襄我民力。谁其户之,宗子先樯。亿万斯年,怀神罔极。

镂玉香苞酥点萼。正万木、园林萧索。惟有一枝雪里开,江南有信凭谁托。前年记赏登高阁。叹年来、旧欢如昨。听取乐天一句云,花开处、且须行乐。

天邑由来归浩穰,正凭威信执豪强。次公不到圆机处,须索神医肘后方。

荥阳大海院高齐石像二,高不数寸,而姿制甚妙。唐高祖为郑州刺史,太宗方幼而病甚,祷之即愈。因各为一碑,刻弥勒佛,且记其事,至今皆在。元祐二年九月,祭告永裕陵,过而观焉,作小诗以授院僧。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岂

适斋一片心,它人难与比。少时发此念,乐施到莫齿。婚姻成者众,葬埋不知几。义气追古人,仁风动桑梓。利益及物物,方便形事事。先正有此言,源流固有自。外家有大池,清波照丛桂。来者不问谁,大小听盈器。及其旱将涸,一雨复清泚。我舅为欣然,作诗自言志。平生欲济人,往往

白鹤珠宫写洞章,玉炉无火自腾香。道人睡熟深庭月,眉里经声诵自长。

于陵为人灌园蔬,我今园地不自种。惰慵苟恃乡井助,缓急孰与朋友共。支离有疾上虽恕,陈平不事家焉用。著书傥得一言利,长者或许酬内讼。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