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

风雨萧萧夜晦迷,不须鸣叫强知时。
多才久被天公怪,阙食惟应爨妇知。
杜叟挽衣那及胫,颜翁食粥敢言炊。
诗人情味真尝遍,试问于君底事亏。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意,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

作品评述

《和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风雨交加、夜晦迷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雨萧萧夜晦迷,
不须鸣叫强知时。
多才久被天公怪,
阙食惟应爨妇知。
杜叟挽衣那及胫,
颜翁食粥敢言炊。
诗人情味真尝遍,
试问于君底事亏。
如我自观犹可厌,
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
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意,
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
一听秋涛万鼓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夜晚的风雨和黑暗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的开篇,风雨萧萧,夜色昏暗,诗人心境感到迷茫,对于时局的变幻无常感到困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不需要鸣叫来显示自己的强硬立场,因为时机的变化并不取决于个体的努力。

接下来,诗人以杜甫和颜真卿为例,表达了多才多艺的人才长期被上天所嫉妒的感叹。他们被剥夺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而只能过着艰苦的生活。杜甫挽着衣襟,走不到高位,颜真卿只能吃粥而不能享受美食。这里反映了时代的不公和人才的辛酸遭遇。

然后,诗人表示自己对于人情世故的真实体验已经尝遍,试问君底事何所亏欠。他对于自身的处境感到厌倦,但非君(指诗中的柳子玉)又有谁会愿意和他相互陪伴、寻求共同的理解呢?

在下一段中,诗人以图书跌宕和灯火青荧的夜晚场景为背景,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思考。他感慨自己年老的时光已经消逝,只能依靠书本和深夜的灯火,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早年就怀揣着对天下万物的关切,微不足道的官职让他敢于有济世之心。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南行千里的决心,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期待着在南方听到秋涛的声音,象征着万民的呼声,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整首诗词以夜晚的风雨和黑暗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风雨交加、夜晦迷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雨萧萧夜晦迷,
不须鸣叫强知时。
多才久被天公怪,
阙食惟应爨妇知。
杜叟挽衣那及胫,
颜翁食粥敢言炊。
诗人情味真尝遍,
试问于君底事亏。
如我自观犹可厌,
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
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意,
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
一听秋涛万鼓音。

这首诗词以夜晚风雨和黑暗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自身处境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头描述了风雨萧萧、夜晦迷茫的景象,诗人感到困惑,表示不需要鸣叫来显示自己的强硬立场,因为时机的变化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杜甫和颜真卿来表达对多才多艺的人才长期被上天所嫉妒的感叹。他们被剥夺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只能过着艰苦的生活。杜甫挽着衣襟,没有达到高位;颜真卿只能吃粥,无法享受美食。这反映了时代的不公和人才的辛酸遭遇。

随后,诗人表示自己对人情世故的真实体验已经尝遍,试问柳子玉,君底事何所亏欠。诗人厌倦了自己的处境,但又问道,如果不是柳子玉,还有谁愿意和他相互陪伴、寻求共同的理解呢?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孤独思考的情景,他依靠图书和深夜的灯火来度过,感慨自己年老时光已逝,只能靠这些来安慰自己。早年间已怀揣着对天下万物的关切,微不足道的官职使他敢于怀有改善时局的心。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南行千里的决心,期待听到南方秋涛的声音,象征着万民的呼声,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整首诗词以夜晚的风雨和黑暗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时代的困惑和不满,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希望。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黄昏檐溜垂瀑,清晓屐声满门。湖光万顷何似?小沼先吹縠纹。

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看君倒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

水沉香霭,满钱塘千里,秋烟如织。万井欢声瞻宝钱,遥指明星南极。辇路看花,神旗垂彩,名冠金门籍。平阳家世,凌烟都减颜色。须信勋业风流,阳春有脚,到处开桃李。洊拥油幢宸眷重,吴越江南江北。认取疏梅,东君深意,遣调羹消息。凤书飞下,绿槐元自相识。

区区白屋一生酸,落落朱轓两鬓班,篆水秋成苍氏富,字江春暖玉人閒。二千石禄人常有,九秩年华天所悭。手种芝兰香满室,堂堂归去住青山。

十字待头,现成行货。拟欲商量,漆桶蹉过。

天窗明未明,飒飒过微雨。已闻高树头,百舌间关话。幽人枕上听不听,变尽春声始飞去。

相彼一长须,赤脚亦无有。二梅侍侧焉,岂不差胜不。

广寒韵度中央质,故侍仙娥新见黜。高天委气得金行,平地披身成玉立。月下风前为谁香,诸郎一咏翁一觞。功成寄语邵氏子,有西楼后无东堂。

名为泉布者,无足走人间。善发难言口,能开不笑颜。償逋小续命,赒急大还丹。唯有商山老,非干买得闲。

震乘春阳,仁司生殖。锡我几岂,襄我民力。谁其户之,宗子先樯。亿万斯年,怀神罔极。

声教万余里,文明四十春。茂勋留信史,盛福满生民。共适禽鱼乐,安知橐籥仁。百年龙驭远,空复仰威神。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西陵古江口,远见东扬州。渌水不同泛,春山应独游。寻僧白岩寺,望月谢家楼。宿昔心期在,人寰非久留。

者方未已,喜而赋此笑当年柏台兰省,四时风景孤负。归来幸得身无事,底又匆匆朝暮。心口语。是传癖诗*,常把芳辰误。夜来风雨。早练*云飘,红衣霞卷,香滴翠杯露。司花手,无限芳妍留住。凝汝为我延伫。姑仙绰约如冰雪,次第相从微步。天不妒。便失却东隅,尽有桑榆路。人间

初如废将哭穷边,又似孤臣诉左迁。何必谢公双泪落,野人听罢亦凄然。

万叠空青春杳杳。一蓑烟雨吴江晓。醉眼忽醒惊白鸟。拍手笑。清波不犯鱼吞钓。津渡有僧求法要。一桡为汝除玄妙。已去回头知不峭。犹迷照。渔舟性懆都翻了。

盘无兼味惭留客,梦厌多岐不到乡。

画鼓雷奔天不雨,彩旗云耸地生风。

人生七十稀,行年今已半。事功贵及时,迟暮复何算。嗟吾夙多负,失怙在童丱。诗礼思有闻,飘颻辞祖贯。慈亲念衰绪,猝猝营婚宦。名姓系西班,星霜亟徂换。未筑黄金台,长歌白石烂。岂无同心契,相望眇云汉。每虞狂飚至,摧折涧底干。异日偶班输,抱柯徒永叹。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