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郊居

萧萧晴日户庭幽,无数青山枕碧流。
白露雨余砧欲动,黄花风冷扇初收。
云迷征雁牵秋梦,烟引寒蝉急暮愁。
此际不堪摇落恨,蒹葭如雪满汀洲。

作品评述

《秋日郊居》是明代诗人张羽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秋日郊外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诗词通过萧萧晴日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住所。青山环绕,碧水潺潺,使得景色更加美丽。白露已经降下,雨水还残留在竹砧上,预示着秋天的深入。随着秋风的渐渐凉爽,花儿开始凋谢,诗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诗中提到了云雾迷漫,征雁在天空中飞行,这象征着秋天的来临。烟雾引出了急促的寒蝉声,这些景象勾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思绪。在这个时刻,诗人感受到了摇落的恨意,仿佛自己的心情也随着落叶的飘散而逐渐凋谢。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愁之情。蒹葭(苇草)如雪,满布在汀洲上,暗喻着孤独和凄凉。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丰富而动人。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和孤寂之情,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秋天的深沉和无奈。

诗词推荐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浪说陈朝八桧碑,何如此桧古而奇。灵根据地高千尺,黛色浮空阅四时。入欲栋梁劳想像,树存陵谷有迁移。寿星赐汝长生诀,化作苍龙守殿墀。

治生何用学陶朱,少许能悭便有余。措酒已停晨服药,省油仍废夜观书。

江边旧亭子,招屈改光风。揭扁名虽异,怀人意则同。一篇渔父问,千古大夫忠。酒尽琴犹鼓,幽兰曲未终。

明州布衣家已倾,几岁亡命乞余生。褴褛百结脚不袜,伶仃枯槁无人形。奔走东吴与西楚,满城尽是商与贾。各自全躯保妻子,捶胸何处诉愁苦。今年飘泊长洲来,性命如丝更可哀。一餐饱饭襟怀好,输心写意倾深杯。秋雨注墙蝼蛄叫,菊花倒地金钱开。三盏两盏筋骨活,将醉未醉春姿回。

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

拥裘南窗下,坚坐试定力。炉香亦不散,伴我到曛黑。绝交近为我,游世易颠踣。默默何所为?且复自休息。

林下见清真,草衣如野人。开花冰雪里,岂是不知春?

人生朝复暮,水波流不驻。去年昨日水,今日到何处。惆怅雨残花,嫣红随水去。花落水东流,识尽人生事。

剡藤新织就,一榻共清凉。琥珀珍难得,龙头贵莫当。不辞拳石冷,宁羡锦囊香。梦觉华胥乐,神怡四体康。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所惧子不孝,何愁父失慈。涕流分出日,天定感还时。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倾酒向涟漪,乘流东去时。寸心同尺璧,投此报冯夷。江曲全萦楚,云飞半自秦。岘山回首望,如别故关人。浦烟函夜色,冷日转秋旻.自有沈碑石,清光不照人。楚岸云空合,楚城人不来。只今谁善舞,莫恨发阳台。行背青山郭,吟当白露秋。风流无屈宋,空咏古荆州。晚来渔父喜,罾重

熊轼人将达,鱼轩乐未央。遽令双剑化,并作一丘藏。笔绝先秋句,衣缄美箧香。未应林下安,千古擅清芳。

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轩窗共幽窳,竹柏助蒙密。辛勤惭巧宦,穷贱守卑秩。无术政奚为,有年秋屡实。文书少期会,租讼省鞭抶。地僻与世疏,官闲得身佚。荆蛮苦卑陋,气候常台郁。天日每阴翳,风飙多凛凓。衰颜惨时晚,病骨

永夜潜思槁木身,蓬仙门馆渐经旬。虽干清政为高客,争奈白云无主人。岩泻瀑泉机未息,雨零寒叶梦犹频。此时贤宰容归去,古像焚檀祝有因。

胜之家本公侯贵,弱冠英才已惊世。雒阳多士谁敢伦,千古比肩唯贾谊。昔遭绛灌深切齿,奔走十年为五吏。近主抆拭出泥涂,稍学和光匿锋锐。会计之官岂足为,黾勉簿书聊自庇。王城九衢腊月尾,风雪数朝穷恣睢。枥间款段疲且病,借马於人亦披曳。所鞭掣辔趋省廷,刺蹙不前泥没鼻。

山头钓引千钧鱼,铁桥曾逢稚川奴。风波平地误点额,戏取墨汗翻模糊。纵观濠上契妙趣,浩浩胸次涵江湖。墨云忽从砚池起,拨剌跳出形模殊。大鱼腾骧撼风雨,小鱼琐碎游荇蒲。技如元放几许奇,金盘一个松江鲈。试张亭前涨波影,舂锄飞下傍睢盱。世间画史少活笔,描写终类鲋肆枯。

春欲归时岂得留,杜鹃声里翠阴稠。柳桥总是千丝恨,花径真成万点愁。东土云山供我老,西湖风月称公游。相逢一笑难重觅,急趁馀芳醉玉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