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诗词的中文译文:
策杖寻隐士,
行行路渐赊。
石梁横涧断,
土室映山斜。
孝然纵有舍,
威辇遂无家。
置酒烧枯叶,
披书坐落花。
新垂滋水钓,
旧结茂陵罝。
岁岁长如此,
方知轻世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题为《策杖寻隐士》,表达了运用手杖去寻找隐士的意愿和追求若隐若现的人物。诗的开头就描述了主人公策杖行走于路途上,逐渐听说了隐士的存在。接着,描绘了路上的景色,石梁横跨在涧谷之间,土室靠山而建,形成了与世隔绝的隐士之居。
随后的几句描述了隐士的品行和生活状态。即使是孝顺的人,也可能会毅然舍弃亲情而过隐士的生活,威严的辇车也不再有家可归。在山野中安营扎寨,他们烧着干枯的枯叶来煮酒,穿梭在落花中披阅书籍。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隐士生活的变化。可能是隐士新结交了一位善于钓鱼的友人,同时又有旧友陪伴着他度过漫长的岁月。这样的生活每年每月都如此,才让人意识到世俗中华美、繁华只是轻浮而虚幻的表象。
整首诗以简洁而精确的语言,描绘了隐士寻找和追求的旅程,以及他们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通过对隐士生活的赞美,诗人展示了对繁琐的世俗生活的抨击,并提出了生活简单、清净自在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对追求真理和内心自由的向往。
作者介绍
王绩的生平
王绩(585--644):汉族,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朝医生、著名诗人。
其兄王通,也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纵酒自适,其思想受道家影响甚深。所作诗多以爱酒为题材,盛赞嵇康、阮籍;以田园闲适情趣为内容,歌颂陶渊明,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只有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但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其实,他并不看重官职,故感叹道:“网罗在天,吾且安之。”这时隋末大乱,他常和隐士仲长子光在一起饮酒赋诗,养鸟等均有研究。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回到东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在所居之东皋,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王绩因对现实不满,终于走上隐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无不乐往。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病卒于家中。与陶潜的《自祭文》一样,生前已备有自撰志铭,并嘱家人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