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到岩豅寺劝农》是宋代文人魏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事忽来此,今朝天气新。
溪山浑是句,樽酒可无人。
幽鸟空惊梦,残花不当春。
飘然又归去,明月满衣巾。
诗意:
这首诗词以到达岩豅寺劝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人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五种事物,以及此刻的新鲜天气。他观赏溪山景色时,觉得这些景物本身就是诗句,而饮酒却没有人陪伴。幽静的鸟儿惊扰了他的梦境,残败的花朵并没有展现春天的气息。最后,诗人又轻飘飘地离开了,明亮的月光洒满他的衣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五种事物和天气的新鲜,展示了他对细微事物的敏感和观察力。他将溪山景色视为诗句,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审美追求。然而,他却感叹饮酒无人相伴,暗示了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幽静的鸟儿惊醒了他的梦境,残败的花朵也没有带来春天的气息,这又暗示了诗人眼中的失落和无常。最后,诗人又离去了,明亮的月光将他的衣巾照亮,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情的流露。这首诗词给人以淡泊、超脱的意境,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作者介绍
魏杞的生平
魏杞,以祖恩补官。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进士,任余姚尉,后调泾县,罢无名科费,有能声,升大理寺主簿。后擢太傅寺主薄、宗正少卿。1163年(隆兴元年)出使金国,不辱使命,隆兴二年(1164),金兵南犯,以礼部尚书衔任金国通问使。十月至盱眙,金方拥兵攻淮,问宋使来意,欲求观国书,割商秦地及增输岁币20万等事,他一概不许。抵高邮时,金复索信使面议,又抗辞不挠。乾道元年(1165)至燕山,金主以国书不称臣而称侄大怒,绝其饮食。杞慷慨陈义,气劲词直,金主终以礼待。隆兴和议成,受孝宗褒奖,历任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罢相,后知平江府。终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归居鄞县小溪,人称碧溪先生。1184年(淳熙十一年)卒,追封鲁国公,谥文节,葬奉化溪口翠屏山,郑清之书神道碑,今存。
魏杞的纪念祠堂
魏杞的纪念祠堂位于鄞州区古林镇西边的蜃蛟村,一间破旧不堪的老屋前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太廉堂”三个字。虽然这匾已经是满目疮痍,但依稀还能够看出它的金光闪烁,显示它昔日的辉煌。
这里曾经是南宋著名丞相魏杞的纪念祠堂。老屋已经破旧不堪,但这块由皇帝亲赐并御书的三个金字“太廉堂”牌匾依然悬挂在门口。木柱两边还能依稀可辨一副对联:“两代公卿传世泽,协理朝纲扶宋室”。
“战战兢兢事一人,匡扶社稷演丝纶。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待漏金门伺五夜,中书决政坐重茵。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傅奕叶孙。”这是宋朝名相史浩赠与魏杞的“太廉堂”诗。
魏杞的魏杞墓
宋淳熙十年(1184年)魏杞64岁时,因旧伤复发而卒。嘉泰年间,宋宁宗根据魏杞功绩赐谥文节,次年择葬于奉化飞凤山上,魏杞的后裔遂迁居蜃蛟魏家合族。每年清明,在蜃蛟魏家的历代子孙,还按例去奉化飞凤山庄祭扫祖墓,缅怀魏氏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