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山居

江左风流恐未真,南州人物竟成尘。
全家莫恨瘿张丑,四国且图山作邻。
小漏天光浑失热,绿槐树盖始知春。
柴扉昼钥能高枕,一到华胥胜路人。

作品评述

《兴利山居》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新。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居山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纷扰的疲惫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兴利山居

江左风流恐未真,
南州人物竟成尘。
全家莫恨瘿张丑,
四国且图山作邻。
小漏天光浑失热,
绿槐树盖始知春。
柴扉昼钥能高枕,
一到华胥胜路人。

译文:
在江左地区,风流才子恐怕难以真正实现,
南州的人物渐渐消逝成为尘土。
家人们不必嫌恶我形容瘦弱和丑陋,
反而应该向往山居,追求宁静。
小漏时光流逝,天光渐渐失去炎热,
绿槐树的叶子遮住了阳光,才知道春天的到来。
柴扉白天紧闭,夜晚能成为高枕之地,
一旦到达华胥仙境,胜过路人的一生。

诗意和赏析:
《兴利山居》表达了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尘世的厌倦。诗人认为在江左地区,风流才子的形象可能并不真实,而南州的人物却逐渐消失,变成了被埋没的尘土。诗人呼唤家人们不要嫌恶自己的瘦弱和丑陋,相反应该向往山居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他将小漏时光的流逝与天光的渐渐失去炎热相联系,暗示了世俗社会的喧嚣与繁忙令人疲惫不堪。绿槐树的叶子遮住了阳光,才让人意识到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山居生活中一份清净与宁静。柴扉在白天紧闭,夜晚则成为高枕之地,暗示了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生活的拒绝。最后,诗人希望一旦到达华胥仙境(指山居),胜过路人的一生,表达了对于山居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于尘世的追求的不同。整首诗词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渴望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远离尘嚣的情感。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冶父山门斋粥粗,文章佛法一时无。地炉些子无烟火,且与禅人乐有余。

涉江登危榭,引望二川流。双城共临水,两岸起飞楼。汉渚深初绿,江皋迥易秋。金风扬素浪,丹霞丽彩舟。登高及佳日,能赋命良俦。御者奉旨酒,庖人供膳羞。一为山水媚,能令车骑留。为语同怀者,有暇即来游。

琐闱聊辍皂囊封,赐告归寻一畝宫。关路蒲轮千里远,严扉蕙帐几年空。百壶天酒凝甘露,二雅宸章掩大风。旧隐暂还非久住,心期献可沃尧聪。

治出龙城守,名高水部郎。清明人共识,风味独难忘。骨立秦书瘦,须粘桧密香。烹鲜师老耳,曳尾肯蒙庄。

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

自小何曾识帝乡,姓名却挂武林厢。祝融今岁为灾甚,亦费赀粮奔走忙。

汾桂秋水阔,宛似到阊门。惆怅江湖思,惟将南客论。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空馀道士观,谁是学仙人。

截趾适屦。孰云其愚。何与斯人。追欲丧躯。

是邑经兵火,今缠补少痕。要教民击坏,毋遣吏椎门。文惠残碑在,坡仙醉墨存。公余勤物色,幽兴入琴樽。

日月金轮动,旃檀碧树秋。塔分鸿雁翅,钟挂凤凰楼。

碧浸澄沙上下天。曲堤疏柳短长烟。月明不待十分圆。凿落未空牙板闹,阑干久凭夹衣寒。婵娟薄幸冷相看。

苍官森古鬣,此君挺刚节。中有调鼎姿,独立傲霜雪。

空室才容膝,楼高适与邻。清秋宜眺远,瘦策故来频。鸟雀宁知我,江山不厌人。哦诗兼把酒,地主未尝嗔。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门前凿三塘,流水常不息。逝者诚如斯,间断伊谁忒。

泉水出幽谷,原流本自清。萦回遍中国,浩荡入东瀛。峡口春雷怒,潭心晓鉴平。悠悠随所值,行止两无情。

腰悬六印不用求,胜处引人着沧洲。波平草软鸥鸟下,花明柳暗池亭幽。两园牛鸣一舟了,三春驷隙千觞酬。肯将仆射易此乐,瀚海飞狐云正愁。

白旄持节使单于,万里风烟十载余。柳毅不行沙漠路,却凭归雁为传书。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